本刊记者 白楚玄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商事活动日益频繁,跨境纠纷也随之增多。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启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仅两年时间已取得显著成效。从复杂的知识产权纠纷到巨额的国际贸易争端,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四地凭借创新的仲裁机制、高效的争议解决流程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水平,用专业的态度和公正的裁决,赢得国内外当事人的广泛赞誉。
试点建设全面展开
在近年的涉外法治建设中,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地区的八家仲裁机构以卓越的表现,绘制出一幅国际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商事争端解决新图景。
2023年,八家仲裁机构共办理了7.9万件案件,涉及标的额高达6000亿元,这一数字占据了全国标的总额的半壁江山(52%)——这组来自2024年4月司法部召开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的数据,彰显出我国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强劲实力。
时光回溯至2022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高瞻远瞩,一纸文件落地生根,一场旨在提升我国国际商事仲裁服务能力的战略部署,在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四地徐徐展开,绘就“到2025年基本完成试点工作任务,面向世界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初具规模”的宏伟蓝图。
“推动北京打造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上海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广东将广州和深圳打造成为联动香港和澳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海南打造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根据方案,这四地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推进试点工作,对助力我国贸易强国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敬东看来,推进试点工作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标高标准的国际规则,这些试点地区先后更新了自己的仲裁规则,根据国际仲裁法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规则。
从试点地区的探索来看,北京正在构建争议解决全链条服务模式,支持北京仲裁机构探索仲裁前争议预防化解机制;上海推动国内首个仲裁对外开放政策落地,创办“上海仲裁周”等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广东推动涉外法律服务聚集发展,深圳国际仲裁院以合作模式引入9家国际组织、世界知名仲裁机构;海南发挥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出台一系列支持仲裁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
此外,据介绍,目前试点地区均开展了国际商事仲裁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方向是不占用行政事业编制,面向市场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法人。
“各试点地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工作统筹和各项任务督促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上,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一场十多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资纠纷,在广州仲裁委员会APEC—ODR平台以云端仲裁创新模式圆满解决,创出广州仲裁委员会受理涉外商事纠纷案标的额新高。
自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试点建立以来,2023年,八家仲裁机构在涉外仲裁领域均取得骄人成绩,全年办结涉外案件2251件,占全国涉外案件数的七成以上(72%);涉外标的额达1376亿元,占全国涉外标的总额的69%……一个个亮眼数据的背后,离不开仲裁机构在提升服务质量、创新仲裁模式、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试点地区仲裁机构积极革新,引入在线仲裁、紧急仲裁员等先进机制,加强与国际仲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仲裁论坛、签署合作备忘录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试点地区结合了中国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仲裁发展制度。北京市高标准打造“北京样板”,下发《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实施方案》,实施“54321”行动战略。上海市在海事海商、金融证券期货、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强专业服务品牌建设,制定《航空仲裁规则》《数据仲裁规则》《绿色争议专家评审示范规则》等专业领域争议解决规则,出台配套服务规则;广州仲裁委员会抓住互联网仲裁发展的机遇,全球首创互联网仲裁推荐标准即“广州标准”,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努力将广州打造成为全球互联网仲裁首选地;海南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对现行仲裁法作出适度变通和创新,提出率先在海南自贸港探索开展临时仲裁,为商事纠纷当事人提供了高效便捷、与国际接轨的临时仲裁制度服务。
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以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和国际一流仲裁机构为目标,深化仲裁行业对外开放“引进来”,在国家法律政策范围内引入国际高水平仲裁机构,采取更大力度吸引国际专业人才到我国仲裁机构提供仲裁服务。进一步推动有实力的仲裁机构“走出去”,保障我国企业和公民的海外权益。
“中国仲裁已经成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重要力量,为维护国际经贸秩序、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作出积极贡献。”2024年7月4日,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于健龙在首届国际商会中国仲裁日活动上表示。
聚力推进仲裁业发展
随着试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的不断积累,我国国际商事仲裁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目前,司法部正大力推进仲裁法修订。
仲裁事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法治保障。商事仲裁法律制度的建设是涉外法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位仲裁实务界人士分享了他们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独到见解。他们一致认为,中国仲裁机构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不仅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争议解决途径,也为全球仲裁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何才能让我国仲裁在全球舞台上发出更强音?多位权威专家认为,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建设绝非一蹴而就,是需要汇聚多方智慧与力量,携手并进。
“众所周知,无论是区域性还是国际性商事仲裁中心得以成就,必须同时具备一流的营商环境、优良的法治环境、完善的仲裁法律制度、优良的仲裁管理服务、知名的仲裁品牌机构和公正高效的仲裁质态,这意味着商事仲裁中心的建设与形成需要依靠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以及相关法律服务等多方支持乃至全社会的合力。这些要素是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主要来源,也是获得当事人认可、信赖与选择的必备要件。”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黄进表示。
黄进指出,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要强调“仲裁共同体”意识,参与中心建设的主体有不同目标、不同任务、不同追求,需要有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认同才能支撑起整个商事仲裁中心的建设。
“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需要以仲裁机构为引擎,聚合其他上下游法律服务机构或组织,为境内外市场主体预防和解决纠纷提供仲裁及相关法律服务。”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兼仲裁院副院长陈波表示。
在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育方面,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秘书长薛童指出,高校、科研机构是国际仲裁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人才培养、理论支持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以便更有效地服务中心建设。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