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白楚玄
在数字化浪潮下,数字标签作为食品的“电子身份证”,正逐渐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食品包装之上,成为一些消费者在挑选、购买食品时的参考依据。数字标签的优势在于解决了传统纸质标签容量有限的问题,消费者通过扫描即可获取更全面、更详细的信息,在满足常规购买要求的同时,也更有利于特殊人群的选购。然而,随着数字标签的逐步试点和推广,如何确保信息真实、安全和易于获取,成为规制和监管层面亟待解决的难题。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数字标签虽然具有信息容量大的显著优点,但其展示却不够直观且可能存在信息过载问题,如暗藏营销广告、关联无关信息等。此外,数字标签还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风险,如个人信息泄露、误导推荐购买、链接包含病毒等问题,应进一步研究有效的监管措施。
食品标签迎“数字”革新
近日,“你是否有过找食品标签的体验”话题登上热搜。好不容易找到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字样,却标注“见喷码”;想查看食品具体营养健康信息,却发现包装袋上字号偏小,密密麻麻如同“寻宝”……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营养信息关注度的提高,查看生产日期、配料表等信息已成为消费者的习惯,传统纸质标签因容量有限、文字印刷密集和指标难以计算等问题常常被消费者诟病,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如今,信息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数字标签应运而生。所谓数字标签,是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展示食品标签信息的方式。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食品标签上的二维码获取食品标签信息,业内人士形象地将其比作食品的“电子身份证”。
据悉,从2023年开始,我国启动食品数字标签试点,覆盖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等主要食品类别。目前,数字标签已经进入第二批试点阶段,相比于首批的20余家企业的40余款产品,第二批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有60余家企业的130余款产品加入试点。
日前,本刊记者购买了几款使用数字标签的食品,在这些食品包装上,除了传统的食品标签外,还贴有一个明显的二维码标签,标注着“扫描二维码以获取更多信息”字样。扫描后即可迅速获得食品的详细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甚至还能查询食品生产过程、质量检测报告等额外信息。
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问题调研报告》中,对目前食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作了详细分类,包括链接厂商品牌渠道的二维码、趣味二维码和功能性二维码。其中大多数二维码是链接到品牌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用于食品厂商的宣传。对于功能性二维码也是各有不同,包括产品追溯、食品质检报告、有机食品报告、食品原料真实性验证、消费者认可标识等。
“从规范化标识的角度而言,目前食品外包装上多种形式的二维码并非都是数字标签。”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营养技术官崔莹特别指出。
在食品数字标签专项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产品开发运营部数据运维室副主任张文梅和工程师张维告诉记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作为国家物品身份编码管理的唯一机构,目前正在推动商品一维码向二维码的迁移工作。
数字标签并非实物标签替代品
对于数字标签的推广使用,社会各界观点不一。
支持者认为,数字标签是食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标签大大提高了食品信息的透明度,有助于消费者作出更明智的食品选择。同时,也为食品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营销渠道和增值服务,有助于解决线上销售食品标签信息展示不全或不准确的问题。
“数字标签不仅仅是产品的标识,更是向消费者传递营养信息、普及营养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数字标签,消费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从而作出更加健康、合理的饮食选择。这对于提高全民的营养健康水平、推动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旭坤告诉记者。
有企业代表指出,食品数字标签还具有便于维护的特点,有助于企业提升食品标签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可减少企业在标签设计、印刷等方面的投入,减少包装材料和油墨的使用,既能降低企业的标签维护、调整成本,也能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契合绿色发展理念。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数字标签持谨慎态度,认为数字标签虽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担忧数字标签可能被滥用或篡改,从而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回归到数字标签与传统标签的关系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李宇认为,数字标签只是实体标签的补充,不会完全代替实体标签。两者能够和谐并存,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更透明的产品信息。
其中,在业界对数字标签的讨论中,对于数字标签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成为焦点。
“数字标签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相比于实体标签有更大的灵活性、便捷性等优势,但也应当关注到数字标签可能存在的营销风险等问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数字标签也可能会成为营销阵地之一。”崔莹对食品外包装上多种形式的二维码存在信息过载或营销乱象的现状表示担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民商法教研室主任陈磊特别关注数字标签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方面可能带来的风险。他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商家在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守相应的隐私条款,并提供删除个人信息或注销账号等功能。然而,目前许多数字标签在食品包装上并未遵循这些规定,存在潜在的隐私泄露风险。
数字标签需纳入标准化轨道
随着数字标签在食品行业的广泛应用,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到推动市场公平竞争,再到促进营养教育的普及等方面来看,数字标签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其监管问题也愈发凸显。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做数字标签的推广与尝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开展的食品数字标签试点工作,已走在国际前列。2024年1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征求意见稿)》,该通则增加了对数字标签的规定,将为数字标签的应用推广提供技术依据。
多地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二维码的适用场景,改变食品安全信息展示和追溯形式。近日,重庆首张带有渝溯源标志的食品标签正式投入使用,多家生产企业主动在食品标签显著位置张贴展示“渝溯源码”,实现商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根据《上海市推进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工作行动方案(2023—2025)》要求,上海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在全面推进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二维码赋码工作及生产过程信息智能化追溯应用。
未来,我国数字标签纳入标准后,有望成为全球首批把数字化纳入食品标签标准体系的国家。
谈到食品标签的进一步规范,受访专家认为,应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数字食品标签的健康发展。
“开展食品数字标签实践,可以为未来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中国方案,为我国食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一定的先行优势。”李宇指出,数字标签仍处于试点期间,如何监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食品数字标签的监管不仅仅局限于标签本身,而是涉及广告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以及产品认证条例等多个法律法规。这意味着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全面而细致的监管措施,确保数字标签的合规性和公正性,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在于旭坤看来,面对食品数字标签的监管和普及的诸多挑战,在实操层面,需要制定更加细化的规定和标准,如团标、指导意见或公告等,以确保数字标签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关注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群体的需求,确保他们能够方便地获取和理解数字标签上的信息。此外,在宣传和推广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提高公众对数字食品标签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张文梅建议,数字标签应当按照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实施,规范数字标签的应用,保障消费者便捷查阅商品标签信息,满足商品在国内国外两大市场流通需要,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倩进一步指出,希望数字标签能够在营养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可以加入现有食品标签没有标识的糖、反式脂肪酸、营养素等成分,并加入食品的制作工艺说明等,让消费者对预包装食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