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焦艳
数字遗产,一个在数字化时代愈发引人关注的话题。然而,数字遗产的复杂定义、涉及利益主体多元、法律规定不明晰等都为数字遗产的继承带来难度。何为数字遗产?数字遗产面临哪些继承困境?如何破解数字遗产继承难题?对此,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了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丛雪莲。
本刊记者:何为数字遗产?
丛雪莲:相对于房屋、汽车等有形、有明确价值的资产,手机号码、在线游戏装备、各种平台“钱包”中的余额乃至数字藏品(NFT)等数字资产,虽无实体形态,却承载着一定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当涉及这些数字资产的继承问题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该规定为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
但是法律上仍缺乏对数字遗产的明确定义和详尽规定。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发布的《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对数字遗产作出初步的定义。宪章称“数字遗产是由人类的知识和表达方式的独特资源组成,它包括以数字方式生成的或从现有的模拟资源转换成数字形式的有关文化、教育、科学和行政管理的资源,以及技术、法律、医学和其他领域的信息”。
本刊记者:对于数字遗产的继承,面临哪些问题?
丛雪莲:当下,数字遗产的继承面临诸多难题。一是互联网平台企业设定的限制性条款。以电子邮箱、QQ、微信等具备社交属性的账号为例,这些账号与用户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等密切相关,网络平台企业往往出于规避法律纠纷、降低技术与人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及保护自身产品所有权等考虑,限制数字财产交易、转让,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导致纠纷增多。
二是数字遗产价值难以衡量。数字财产因具有无形性和虚拟性,其价值难以用传统的财产衡量标准来评估。数字财产是自然人留存于网络空间或移动终端设备中具备金钱价值的数字资源。然而,对于哪些数字资源具有金钱价值,以及这些资源的具体范围和界定都存在争议。这也导致在继承中,哪些数字财产应被纳入继承范围而引发争议。
三是数字遗产继承法律法规不完善。民法典继承编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这说明,只要是自然人合法取得的财产,在其死亡后都属于可被继承的遗产。但是,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均未涉及数字遗产继承的具体规定,对于数字遗产的界定、权属、价值评估、继承方式与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存在一些法律空白与滞后,这使得在处理相关争议案件时,往往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本刊记者: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完善相关制度,以确保数字财产的合法继承?
丛雪莲:明确数字财产的法律地位至关重要。对数字财产的定义、范围进行明确界定,这不仅关乎用户对数字财产的各项权属内容——如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的确认,更是保障用户在数字世界的合法权益。
对于数字遗产继承的问题,应将数字财产正式纳入遗产范畴,并详细规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及身份认定标准。鉴于数字财产的特殊性,其继承流程应与传统财产继承有所区分。为此,如设立专门的数字遗产继承程序,涵盖遗产申报、继承人确认、财产分割等关键环节。同时,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来确认“在线遗嘱”的法律效力,以确保数字遗产能够依照原主人的遗愿和法律规定得以合理继承。
为提供更加专业的数字遗产继承服务,建议构建个人数字遗产托管平台。这类平台将作为纯粹的数据存储媒介,对用户数据的隐私进行严格保护。为了增强数字遗产的安全性,可引入区块链技术来完善托管与公证流程,并建立相应的电子认证手续。
本刊记者:数字遗产继承的讨论有哪些启示?
丛雪莲:这场关于数字遗产的讨论,不仅揭示了人们对数字财产认知的差异性,也凸显了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公众数字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我认为,应充分认识到数字遗产对于个人身份认同、记忆保存以及家庭财产权益的重要意义,实务中通过格式条款对数字遗产继承、转让进行限制的情况,需要细致分析被继承人的真实意愿,以确保数据在尊重个人隐私的同时能够合理流动。
通过多种手段保护数字遗产,特别是对于无人继承的数字遗产中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数字作品,应加强网络运营商与公益机构(如国家图书馆或全球数据库等)的合作,以实现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考虑到数字资产和服务的跨国性质,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数字财产立法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家间数字财产法律制度的统一和协调。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