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刘志月
图为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朱建桦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检察机关牢记嘱托,聚焦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切实履行长江生态保护检察职责,努力打造长江生态保护检察典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力流域综合治理、护航绿色发展,为长江三峡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近日,本刊记者就宜昌市检察机关准确把握能动履职和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服务长江三峡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等方面专访了宜昌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建桦。
本刊记者:宜昌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肩负着守护“一江碧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使命和责任。宜昌市检察机关在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保护中,是如何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观念,“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
朱建桦:我们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统筹三峡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依法办理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的公益诉讼案件。
坚持系统思维。将当前问题与长远问题相结合,用系统观念考虑长江生态问题。针对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我们立案办理中华鲟保护系列公益诉讼案,从水域到岸线,从栖息环境保护到种群保护,多次邀请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推动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的中华鲟保护大格局。
坚持辩证思维。将人文建设和生态保护相结合,辩证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沮河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华秋沙鸭重要越冬栖息地,但面临着管理较粗放、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通过办理中华秋沙鸭生存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推动多部门协同履职,投入1000余万元加强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共建司法保护示范基地。
坚持底线思维。将法律监督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用法律底线守护生态红线。我们聚焦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部署开展长江大保护十大专项检察行动,持续改善长江三峡地区生态环境。
本刊记者: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所在地,宜昌的船舶污染防治任务艰巨。近年来,宜昌市检察机关是如何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守护长江“黄金水道”的?
朱建桦: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安全。我们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立足宜昌区域特点和产业布局,以高质量检察履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全力护航长江“黄金水道”。
推动流域治理。宜昌是长江“黄金水道”的核心枢纽节点,每年有近6万艘(次)船舶在此待闸通行,船舶污染防治任务艰巨。针对长江码头船舶污染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公益诉讼一线串珠、多方协同职能优势,依法办理长江船舶污染治理行政公益诉讼案,推动长江宜昌段船舶污染物闭环处置,为长江船舶污染治理提供有益样本,推动一域之治向流域治理转变。
推动协同治理。宜昌船舶工业发达,有25家船舶修造企业和百余家航运公司,是长江中上游船舶工业发展集聚区。针对船舶修造、拆解污染问题,我们推动类案监督向治理效能转变。以“诉前检察建议+行政磋商”方式,推动相关主管部门开展行业专项整治,向宜昌市政府提交《长江宜昌段船舶拆解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为市政府出台《关于规范船舶拆解工作的若干意见》贡献检察智慧。
推动融合治理。长江江砂是长江河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长江航运和生态安全,针对盗采江砂问题,我们通过强化刑事打击、做实公益保护、注重生态修复、推动诉源治理,推动单一整治向融合整治转变,成功办理涉案金额高达4300余万元的龚某某特大非法采矿案。该案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白皮书》,获评湖北省首批刑事检察助力流域综合治理典型案例。
本刊记者: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宜昌市检察机关是如何高质效履职,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法治保障的?
朱建桦: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坚持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让企业法治获得感成色更足。
强化一体履职。立足“四大检察”,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融入司法办案全过程。精准打击涉农领域制假售假违法犯罪行为,以公益诉讼推动柑橘洗果包装行业污染治理。开展专题调研,推动柑橘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为支柱产业提供优质检察产品。
强化综合履职。针对宜昌市秭归县人大代表议案中反映的养殖污染问题,以检察建议、专题调研等方式开展综合履职,积极推动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有效衔接。在集中办案的同时,推动当地采用“干湿分离”模式,将粪污转化成有机肥和循环水,引进市场主体投资建设有机肥厂,让粪污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强化能动履职。针对宜昌市清江库区船舶检验难问题,我们主动对接宜昌市委“电化清江”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公益诉讼,推动清江绿色智能船舶综合服务区项目建设,助力解决库区286艘营运船舶安全生产和污染防治问题。
本刊记者:长江大保护责任主体多、治理难度大,仅靠“单打独斗”,很难形成长效的监督合力。宜昌市检察机关在长江三峡流域司法治理中,如何推进检察一体化的革新与深化,探索打造新型办案模式,汇聚保护合力?
朱建桦:改革是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谋求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持续推进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检察实践。
打造全域办案模式。宜昌市有15家基层检察院,其中人数最多的有51人,最少的有19人,小院数(编制数在50人以下的基层检察院)占湖北省的42%。针对山区小院数多,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检察一体化的优势,构建上下贯通、协同配合的监督工作格局。在全市成立16个长江大保护检察办公室,创新“属地检察+交叉检察+巡回检察”办案模式。
打造多元共治模式。长江治理不止一江一河,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跨区域协作、多部门配合。我们深化跨区划检察改革,积极打造长江大保护专门检察院,实行涉长江干流案件集中管辖。积极构建流域司法治理新格局,建立多项检府联动机制、司法协作机制,以机制创新推动流域生态环境司法治理效能提升。
打造生态检察模式。“立规之地”要有样板之标,我们持续聚焦宜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系统建立三峡生态检察官制度,创新“刑事打击先导、公益诉讼主导、民事行政跟进”融合履职模式和“检察建议+行政磋商+调查报告”诉源治理模式,以“四大检察”融合履职推动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延伸,更好实现惩治犯罪与生态修复、纠正违法与源头治理、维护公益与促进发展相统一,努力为长江流域司法治理提供“检察样本”。
本刊记者:随着长江流域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保护治理实现“循法而治”,流域管理迈向“协同发力”,宜昌市检察机关在“治罪”向治理的转变过程中,是如何顺势而为的?
朱建桦:我们推动“治罪”向治理转变,将案件办理效果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司法保护效果。
以类案监督堵漏洞。对办案中发现的流域执法监管突出问题,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330余份,督促行政机关堵塞管理漏洞、依法全面履职。我们对辖区内近三年的非法采砂案件进行梳理,向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推动该区出台管理办法,有效规制了非法采砂乱象。
以源头治理固根本。坚持解决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当前问题与长远问题相结合,针对清江、沮漳河等流域环境污染问题,主动开展专题调研,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推动出台管理制度20余项,促进形成“长久立”的治理机制。
以警示教育促长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在全市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基地、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司法保护示范基地、“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实践基地,结合检察开放日、主题党日、法治实践教育等活动,组织行政机关、基层组织、代表委员等现场观摩,提高社会各界“共抓共管共治”的生态保护意识。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我们将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为长江三峡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