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晓军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章深刻阐述了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并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优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做深做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半篇文章”,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生态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就应结合各自职责,各尽其能、各施其策,以良法善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高质量发展。
注重党的绝对领导
党是一切工作的根和魂,必须强化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绝对领导,方能牢牢把握先行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是要植牢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发展思路和方法路径,从思想根源上解决认识问题,把绿色发展理念刻在脑子里、记在心坎上,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根基。
二是牢牢把控绿色发展方向。作为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要准确把握涉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要秉承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观念,确保推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统筹调度和督促检查。要对绿色发展的指标量化,强化督促检查,推动绿色发展各项任务指标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绿色发展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严肃考核和强化结果运用。要加强考核问效并完善绩效和政绩奖惩机制,强化结果运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落地有声、落实有效。
注重法律服务
绿色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在项目建设、工程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一是满足好群众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要积极为群众当好法律参谋助手,开展好村居法律服务,做好普法宣传,开展好法律咨询与办理、司法公证、法律援助、劳动仲裁、民商事纠纷化解等法律服务,让人民群众在良法善治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是开展好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对关切群众吃住行、游购乐的项目,要加大法律服务,提供法律法规咨询、解答、调解等方面需求,确保绿色发展方面于法有据、于情有理。
三是开展好绿色重大项目领域法律服务。随着经济形势的回归复苏,在项目的合同审核、规范性文件的拟定等方面要提供精准化法律服务,确保发展符合新时代要求,符合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四是开展营商环境领域法律服务。不管是本地企业还是外地企业,都需要法律支持服务,解决发展中管理与经营存在的法律风险,要能符合法律法规和地方条例要求,为此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注重法规保障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守护好绿水青山,高质量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需要科学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一是科学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国家层次的法律法规从大的层面基本上已包罗万象,但不可能面面俱全,需要地方结合实际就某一领域制定具体的条例规定,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自2015年10月铜仁市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铜仁市及各自治县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条例,如紧扣绿色发展制定《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等10部地方性法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2022年制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空心李产业发展促进条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两部单行条例,有效促进了生态系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是监督法规条例的执行。地方人大及常委会要加大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条例的监督执行,听取和监督检查各级部门的贯彻执行情况,推动国家和地方法规规章条例得到不折不扣落实执行。
三是评估完善地方性法规条例。要开展对法律法规尤其是试行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评估,查找差距总结经验,推动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法规事项,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高质量发展。
注重法治守护
任何一项工作方案措施的出台,关键在执行;法律法规条例的最大效力,也关键在执行。
一是要探索制定激励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发展过程中,更多的要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一方面鼓励群众举报破坏绿色生态系统的行为,另一方面激励各地进行破坏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保护与发展,大力支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特别是支持将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的政策措施和行为。
二是要探索制定惩戒机制。要对破坏生态环境搞开发的行为零容忍,对以牺牲绿色生态系统为代价谋取一地一时发展的问题坚决给予严肃追责问责,切实守护好贵州的青山绿水。
三是要推进落实相关保障措施。要在全社会形成党政主推、部门单位力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群众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保护机制,加大相关措施落实的监督力度,推进其见行见效。
四是要着力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要加强法律法规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领会和掌握,认真落实提高行政执法质量的有关规定。
注重法治宣传
要持之以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法治宣传,在人民群众心中植牢发展理念。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典型经验宣传。要积极宣传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传递绿色发展正能量。
二是创新宣传方式。要在传统宣传和新融媒体相结合宣传上下功夫,在突出传统报刊、网站、广播、社会标语宣传的同时,加大抖音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浓厚的绿色发展氛围。
三是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利用“6·5”世界环境日和环境保护宣传周、“8·15”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在城市乡村、景区景点、工矿企业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展绿色发展进乡村、进企业等“七进”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绿色发展、支持绿色发展、融入绿色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注重法治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是一项关乎民生发展大事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加强法治研究,为护航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是积极开展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题材征文活动。要根据不同对象组织开展征文竞赛活动,如在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开展主题班会演讲赛,诗歌散文、新闻作品和理论文章等征集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法治主题征文和理论研讨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绿色发展、崇尚绿色发展的良好风尚。
二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法治论坛访谈活动。可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绿色发展主题举办论坛访谈、对话活动,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生活,既有科学理论和法规政策支撑,又结合基层实践典型案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如2023年7月,围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贵州省举办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发布《2023贵阳共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石漠化治理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呵护自然之美·促进绿色发展——高质量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贵阳宣言》、“践行‘两山’理念,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倡议等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三是充分发挥社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决策建议作用。成果的形成来之不易,主办单位和理论调研工作者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运用非常关键。可从大量的调研决策建议中筛选上接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下接符合地方实际的一些对策建议,形成决策咨政建议供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参考,要切实发挥科研成果的最大公约数作用。
作者系贵州省铜仁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