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消费者因一元“调度费”选择“硬刚”,怎么看

2024-07-18 16:21:18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本刊记者 白楚玄

近日,因“骑行5分钟锁车20多分钟”,且反复尝试锁车未果而被迫支付1元车辆调度费,陈音江一纸诉状将某品牌共享单车公司告上法庭。陈音江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众多共享单车用户面临的相似困境。

在共享经济的浪潮中,共享单车以其便捷性和环保性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出行的新宠。然而,原本旨在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共享单车,如今却因停车难问题频频引发用户不满和投诉。有观点认为,企业应负担更多社会责任,提供人性化的停车服务;也有观点认为,市政规划、用户素质等因素同样关键。

消费者遭“尴尬锁车” 单车停车难引热议

“明明就在停车点内,系统却提示我距离停车点还有几米,怎么刷新都无效!”北京市民刘女士愤愤不平地告诉记者。她在骑行一辆共享单车时,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刘女士表示,这样的经历让她对共享单车的好感大打折扣。

不少用户还反映,在骑行结束后,由于无法成功锁车、找不到合适的停车点,或是被要求支付额外的“调度费”,使得原本为了节约时间的出行变得复杂。

随着共享单车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相关讨论与吐槽也越来越多。有消费者抱怨,“我花了钱,还要因为停车问题受气,这让我感到十分不满”。还有一位市民无奈地表示:“这哪里是共享单车,还不如说是‘共享麻烦’。”

陈音江也数次遭遇类似的困境。一次骑行中,总计约600米的距离,陈音江骑行只花了5分钟,在共享单车入栏结算区域内却始终被系统提示不在停车范围,多次刷新定位都无法还车,不得已在附近反复寻找停车点,先后腾挪找停车点锁车则花了20多分钟,总计超过30分钟,最终支付了4元钱(包含3元骑行费和1元调度费)。

相关消费者投诉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记者在“黑猫投诉”检索发现,关于共享单车的相关投诉累计有上万条。其中,大部分投诉都集中在无法成功锁车、找不到合适停车点、被收取不合理调度费等方面。记者进一步查询发现,在停车点还不了车并非某一家共享单车运营平台的问题,而是普遍性问题。

面对不断的投诉和不满,有共享单车企业的客服人员回应表示,经核实反馈的地方确实是“P点”,出现定位偏移和停车点难寻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用户手机定位存在偏差,或者停车点信号较弱。企业方面已经采取措施优化定位技术,但无法完全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还有企业表示,区域人流、高楼、手机信号等因素都会导致系统识别不清,产生定位漂移问题。

然而,这样的回应未能得到多数用户的认可。

最终,陈音江选择和某品牌共享单车企业打起“1块钱”的官司。

“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陈音江表示,“共享单车涉及众多消费者,企业此举已经构成对消费者的违约和侵权。我希望通过这次诉讼,推动问题的解决,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电子围栏”系双刃剑,规范便利困境凸显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我国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放超1500万辆,日均使用约3000万人次。

为了规范共享单车乱停车行为,多地为共享单车施划停放区,设置“电子围栏”区域。所谓“电子围栏”,就是虚拟设置的一个个“电子框”,通过数据管理终端与规范停放信标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共享单车的精准管理。它要求用户只有在规定区域内实现规范停放,才可以正常结束计费实现“入栏结算”。

以北京为例,目前,全市范围内已经施划停放区2.8万处,截至2023年6月底,中心城区轨道站点的“电子围栏”管理覆盖率已达66%。

然而,在共享单车“电子围栏”进一步提升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的同时,却让共享单车的便利性大打折扣。

“共享单车‘锁车难’及其引发的收取‘调度费’问题,表面上是共享单车运营方与使用者之间的事宜,深层次上是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与市民需求不完全匹配的问题。”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文旅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后卢道典指出,当前城市规划在资源分配时未充分考虑到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导致停车空间不足,进而加剧了“锁车难”问题。

对于设置“电子围栏”是否侵占公共资源的问题,在卢道典看来,这并非简单的侵占问题,而是公共空间资源配置滞后与市民出行需求所带来的空间冲突。“空间治理已成为当今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针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占道等具体现象简单采取‘堵’的方式难以有效解决,反而有可能带来新的矛盾与冲突”。卢道典说。

不少消费者则对“调度费”多有抱怨。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孟丽娜指出,共享单车服务实质上是一种租赁行为,其合同本质为租赁合同,通常通过电子合同形式订立。如禁止停车、更换停车点或收取“调度费”等措施,实质上是基于租赁合同的约定,且作为格式条款,只要运营企业进行了合理的提示和说明,这些条款就具有法律效力。

“从法律角度来看,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在用户无法成功锁车的情况下,要求禁止停车、更换停车点或收取‘调度费’等行为,并不必然构成违约或侵权。”孟丽娜分析表示,但这些措施的执行必须确保公平、合理,特别是在划定运营区和停车点时,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便利性和需求。如果运营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缺陷,如停车点不支持电子锁车或车辆清运不及时等问题,用户不应承担违约责任。

技术与管理并重,共筑有序停放局面

针对当前共享单车停放难的问题,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及法律保障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

针对共享单车这一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交通工具,孟丽娜强调,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共享单车企业必要的支持。她建议,在运营区域内设置停车点时,应充分考虑我国自行车停放的实际状况,以可停放为原则,以禁止停放为例外。鉴于共享单车旨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通行问题,停车点的布局应广泛且普遍,以确保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避免“用车一公里,停车两公里”的尴尬局面。

“城市管理的责任不应由单一部门承担,而是应由城市管理者、共享单车运营方及市民等多方协商、共同承担。”卢道典进一步指出,要避免将问题简单归咎于相对弱势的一方。他建议,城市交通管理部门联合多部门开展实地调研,挖掘潜在的共享单车停放空间,如建立路边停车位、地下停车位及立体停车位等,以优化“电子围栏”设置方案,增加规范性停车空间供给。

卢道典还强调,要正视共享单车在市民出行中的积极作用,并科学规划其骑行、停车空间与服务设施,合理赋予其相应路权。他建议,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布局共享单车骑行、停车的合理空间资源和服务设施,建立共享单车规范停车的长效机制。

孟丽娜还从规范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她指出,企业应始终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完善自身服务,确保用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在执行限制停车约定时,应确保公平、合理,如运营区应足够大且易于识别、停车点应广泛分布以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企业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要确保新老技术使用场景的顺畅衔接,将技术更新主要体现在后台服务上,避免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关于“调度费”的收取,孟丽娜认为,企业应深入用户使用的具体过程,设定有针对性和分层次的收费标准,并建立合理的异议和退费机制。这既能规范用户的停车行为,又能补偿企业的合理成本,同时还不损害用户的权益。她建议共享单车运维人员及时腾空停车位,确保共享单车能够及时流转。

此外,共享单车作为城市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序停放不仅关乎市民的出行便利,更关乎城市的文明形象。除了技术升级、管理优化和运营企业自我完善外,市民的积极参与同样重要。

卢道典呼吁加强市民规范使用、停放共享单车的宣传教育,共同营造多元化公共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