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拟严禁制售“特供酒”

“特供酒”乱象频现 亟待建立长效机制

2024-06-05 16:50:03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本刊记者 白楚玄

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打着“特供”“内招”等旗号的白酒产品,背后隐藏着不法商家的消费陷阱,不少消费者上当受骗。虽经多轮整治,但乱象依然频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严禁生产、销售、经营及宣传含有“特供”“专供”“内供”等党政机关和军队类似标识的酒类商品,以及发布相关广告、商业宣传等行为,“特供酒”乱象将再迎强监管。

“特供酒”乱象屡禁不止

“百年××内部招待酒”“XX飞天接待酒”“XX办公厅内招酒”“XX局接待用酒”……近年来,市场上打着“特供”“内招”等宣传噱头的白酒产品屡见不鲜,这些“特供酒”吸引了不少追求特殊品质或情怀的消费者。然而,背后往往隐藏着不法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事实上,国家早已对“特供酒”市场进行多轮整治。自2013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就明令禁止生产、销售标注“特供”“专供”等字样的白酒,并多次开展专项行动打击此类违法行为。

然而,在禁令重拳整治之下,“特供酒”市场乱象仍难以根治,各类问题时有发生。

近年来,全国各地警方相继查获多起制售“特供酒”假酒案件,其中不乏以“XX机关特供三十年陈酿”“XX后勤采购酒”等名目销售的假冒伪劣产品。

2024年年初,公安部公布5起非法制售“特供酒”案例,案值均达上亿元。其中,重庆公安机关开展多次收网行动,成功破获“5·21”特大制售“特供”假酒案,抓获涉案人员53名,捣毁特供假酒产、销、储窝点12个,揭开“特供酒”市场背后的惊人真相。

据办案人员透露,犯罪团伙以8元至10元的低价购入普通酒厂生产的散装白酒,然后订购包装盒、纸箱、酒瓶、手提袋等包材进行包装,包材成本约20元左右。“成本总体三四十元,他们转手就以400元到800元不等的价格进入市场。”办案人员说。

“‘特供酒’的宣传行为,其目的仍在于营造与特定主体或机构的关联性,从而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质量或美誉度产生高于其本身的认可,但本质上还是欺骗、误导消费者。”《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菲指出,一些不法商家为迎合某些公众心理需求,使用相关符号和特征混淆视听,牟取不当利益,违反广告法禁止性规范。

谈及“特供酒”屡禁不止的原因,白酒行业分析师肖竹青和白酒行业分析师、知趣咨询总经理蔡学飞表示,一些中小酒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利用消费者对“专特供”类酒品的盲目追捧,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手段赚取高额利润。“特供酒”乱象的根源既源于消费者对于稀缺、高端产品的追求和炫耀心理,也暴露出酒类品质教育的滞后以及销售监管法规的漏洞。

对于“特供酒”乱象,蔡学飞对此表示担忧,他指出,“特供酒”虚假宣传等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酒类行业的健康发展。

整治力度持续加码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对这类产品进行清理。目前,市面上凡是假借党政机关和军队名义制售的‘特供’‘专供’‘内供’商品均为假冒伪劣商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经营司餐饮监管一处处长马朝辉此前就“特供酒”问题予以明确回应。

2024年4月起,公安部部署开展“净风”专项行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冒用党政机关、军队等名义,生产、销售所谓“特供”“专供”等假酒犯罪活动。

各地监管部门也持续开展打击“特供酒”“专供酒”等专项整治行动。广东省阳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阳东分局开展“特供酒”、洋酒专项行动,共检查酒类经营主体71家,责令整改6家,立案查处1宗;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实施方案,开展为期1年的专项整治行动;山东省平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酒类市场开展“特供酒”专项检查,重点查看酒类包装上是否标有“内部特供”“限量供应”“专供酒”“特供酒”等虚假宣传信息;山东省滨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滨州市消费者协会发布警惕“特供酒”消费陷阱警示……

在监管强化的同时,为了铲除“特供酒”生存土壤,《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生产、销售含有“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标识内容的酒类商品,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拟规定“六个严禁”,涵盖生产、销售、餐饮经营、广告宣传、商标、包装标识等“特供酒”所有可能触及的环节和场景。

多位专家对《征求意见稿》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征求意见稿》是对长期以来“特供酒”市场乱象的有力回应。

“这是市场净化的重要步骤,对于规模酒厂而言是利好消息,有助于他们凭借真实品质赢得市场。而对于那些依赖‘特供酒’进行宣传的直播电商和中小酒厂,或将是一个致命打击。随着法律监管的强化,制假售假的违法成本将越来越高。”肖竹青表示。

蔡学飞也指出,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公布是对酒类市场规范发展的有力推动。这也表明,政府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决心和行动。随着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特供酒”市场乱象将得到有效遏制,酒类市场将朝着更加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政策监管双向发力

在此次整治风暴中,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酒类商品进行了精准打击,成效显著。然而,部分不法经营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依旧会采取隐蔽手段逃避监管,误导消费者。

日前,记者在北京实地探访发现,“特供酒”在线下超市、烟酒专营店难觅踪迹,在各大电商平台也无法检索到相关销售信息。但记者注意到,在电商平台上,仍有商家通过采取汉字谐音、拼音缩写或特殊表达等暗语方式在销售、宣传“特供”“专供”酒产品。此外,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还可以看到有卖家出售不同品牌的“特供酒”,价格数百元不等。

“通过多年治理整顿,滥用‘特供’‘专供’标识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有些经营者为提升商品销量,或将普通商品甚至假冒伪劣商品卖出高价,仍然以‘特供’‘专供’为卖点,不断翻新花样,采取更隐蔽的手段逃避监管,给执法监管带来不少难度和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

随着“特供酒”造假者方式愈发隐蔽,手段不断“翻新”,受访专家纷纷就酒类市场整治行动的深入推进提出建议。

“执法部门应持续开展对‘特供’‘专供’商品网络交易和广告的日常监测,建立长效机制,保持常态化打击,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刘俊海表示。

结合当下电商平台的特点,王菲建议:对于“特供”“专供”类酒品,在强化执法监管的同时,各相关平台可以在显著位置进行风险提示,针对已知暗语设置自动识别预警,并对特定商品增加人工审核点位等技术和商业端的辅助措施。

对目前酒类市场整治行动,肖竹青建议国家出台更为严格的政策法规,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并加大执法力度,对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同时,他还呼吁国内白酒龙头企业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普及优质酒品的标准和选择方法。

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蔡学飞提出了解决方案。他认为,酒类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市场公平竞争;行业应加强自律,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企业应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产品品质,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辨别能力,避免受到虚假宣传的误导;媒体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王菲还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消费,积极学习和掌握日常用品相关的包装、原辅料标注常识,“明白‘特供’并不等同于特权或特优品质,反而可能是‘特假’或‘特差’”。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