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周宵鹏 见习记者 李雯 通讯员 牛继芬
立案6572件,同比上升21%,履行诉前程序5930件,提起诉讼402件;挽回被损毁、非法占用的林地、耕地、草原3.2万亩,追偿环境损害赔偿金、治理修复费用4.5亿元;督促清除违法堆放的各类生活垃圾55万余吨,督促回收和清理生产类固体废物166万余吨;挽回被非法开采矿产资源总案值1.1亿元……
2023年3月,河北省人民检察院在全省检察机关部署开展“燕赵山海·公益检察”护航美丽河北建设专项监督,持续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一年来,河北检察机关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加大办案力度,强化协同治理,有力助推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建设,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解决治理难题整治生态顽疾
按照河北省检察院党组的统一要求,全省检察机关综合运用刑事检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等手段,不仅有效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行为,还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让违法者为恢复受损的生态买单。
废硫膏是煤炭脱硫后产生的废渣,含有砷、氰化物、酚、萘等有毒物质,必须依法依规处置。李某某等人在未取得任何资质的情况下,为非法牟利,将来自多个省份10家企业的6700余吨废硫膏运输至石家庄市井陉县进行非法填埋。
由于案情复杂重大,井陉县人民检察院提前介入,通过刑事检察与公益诉讼检察协同发力,在依法追究李某某等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运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共追回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03亿元,全部用于对污染现场的修复治理。
聚焦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硬骨头”案件,河北检察机关迎难而上,着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重大生态顽疾,推动解决一批系统性行业性治理难题。
针对7年未打捞的沉船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唐山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请获得全部支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向相关部门送达检察建议,推动多部门联合对“三无”船舶、船证不符渔船进行整治,累积20多年的治理难题得以解决。
针对履职中发现的未回收农用薄膜造成耕地污染问题,承德市人民检察院向市政府作专题报告,组织开展“白色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5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4万亩。衡水市饶阳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召开诉前磋商会、现场送达检察建议等,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积极推进和规范农用薄膜的回收处置工作,推广使用可降解产品进行替代,从根源上治理“白色污染”。
专项监督中,河北检察机关坚持以办案为中心,开展常态化督导指导,有力解决了污染气体无序排放、城市二次供水安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农用地膜等农业面源污染、私挖乱采、非法占地等破坏生态资源的突出问题,筑牢了河北省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司法屏障。
凝聚保护合力强化协同共治
有着“华北明珠”之誉的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湿地。为加大白洋淀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定市徐水区人民检察院联合白洋淀上游漕河流域的保定市满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苑区、易县以及雄安新区安新县等地检察机关,重点围绕漕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以及森林、草场和湿地等保护领域,开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保护协作。
保定、张家口、石家庄、邢台、邯郸市检察机关扎实推进落实《关于建立太行山(河北段)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共办理太行山山体山石保护案件120件,挽回非法开采矿产资源总案值达2900余万元。
保定市阜平县、曲阳县、安国市、定州市、安新县,山西省繁峙县、灵丘县2省7地检察院开展大沙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检察跨区域协作机制。
河北三级检察机关持续加强与相邻省市检察机关沟通联络,建立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公益保护协作机制283个,推动解决跨区域公益保护难题。围绕渤海湾、大运河、太行山、燕山、坝上草原等重点区域,与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辽宁等省(区、市)建立线索移送、信息共享、会商研判等跨区域公益保护协作机制,凝聚了最广泛的公益保护合力。
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定位,发挥公益诉讼检察独特价值,针对专项监督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河北检察机关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协商,推动依法全面履职。
廊坊市文安县人民检察院针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设备超标排放污染大气问题,督促相关部门溯源治理、系统治理,推动县委、县政府出台方案,实现排查整治常态化;衡水市人民检察院组织桃城区人民检察院、冀州区人民检察院围绕衡水湖开展跨区域联合踏查,办理涉水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案件12件;辛集市人民检察院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印发协作配合意见,建立协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线索移送;邢台市临城县人民检察院组织9家行政机关会签《关于临城泜河野生水鸟保护联合工作实施意见》,并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态保护课堂与实地教学活动和家庭教育讲座,将生态环保教育向家庭延伸……
办理一个案件、恢复一方生态。专项监督中,河北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异地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替代性修复举措,加强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过程监督,受损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
打造数智平台办案精准规范
“公益诉讼检察是检察机关以公益保护为核心而展开的法律监督,与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相比,更需要能动履职、主动监督,在数字化时代离不开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河北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董开军提出,要深入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打造场景齐备、功能强大的数智平台。
河北省检察院注重科技赋能,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以公益诉讼检察为切入口,打造贯通全省三级检察院的公益诉讼检察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平台,构建起上下一体、智能高效、区域联动、指挥有力的公益诉讼检察办案新模式。
该平台以数据、算力、算法为支撑,集线索收集、智能研判、辅助办案、流程监控、监督模型、专项活动、管理决策、指挥调度于一体,打通了与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等行政机关的数据壁垒,与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省自然资源厅实现群众举报投诉和卫星遥感数据共享。接入199架无人机、272台快检设备,实现跨区域共享共用。上传3.5TB卫星遥感数据,覆盖全省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发现线索更精准,固定证据更便捷。载入24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类案监督更深入。
“通过平台智能研判辅助办案、类案监督模型超市、燕赵山海专项监督、办案质效综合分析、融合通信指挥调度‘五大应用场景’,实现‘让线索自动上门、使案件浮出水面、为办案赋能增效、助决策耳聪目明’的目标。”河北省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有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通过该数智平台,共搜集案源信息5万余条,向市县检察院推送案件线索1.4万余条,立案2503件,进一步提升了公益诉讼检察办案的精准性、规范性。
营造浓厚氛围建树检察品牌
“妈妈,土地公公在向孙大圣求救!”在一场法治宣讲活动现场,漫画《大圣救我》引来大家观看,画面上“土地公公”的手脚被未回收农用地膜绑住动弹不得,急得向“孙大圣”求救。
这是邯郸市邱县人民检察院创新制作的“检言漫语”系列漫画,2023年被授予第三届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检言漫语”工作团队组织创作“燕赵山海·公益检察”系列主题漫画,增进社会各界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了解和支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营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专项监督开展之初,河北省检察院加大宣传力度,一大批有亮点、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应运而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各地检察机关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文艺作品,以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燕赵山海·公益检察”走进千家万户。
聚焦办案实践,河北省检察院及时提炼总结办案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办案指引,推动公益诉讼检察办案规范化、正规化。发布湿地、耕地、水生态水资源保护、矿产资源等领域办案指引。涌现出专项监督工作先进集体20个、先进个人50名;8000余人加入“益心为公”检察志愿队伍,提供相关线索849件……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50余名驻冀全国人大代表对“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开展情况进行集中观摩,并对河北检察机关通过专项监督推动解决一大批党政关注、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予高度评价。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