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白楚玄
近日,一段小学生表示“我长大以后想当行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视频中孩子天真表达的愿望却因其家庭背景被网友热议。
随着事件的发酵,在对孩子家境讨论之余,被“曝光”在大众面前的孩子面孔,也触动了社会对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敏感神经,再次引发公众对于公共场所未成年人隐私权认定与保护的关注。公众开始再次审视网络空间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潜在影响,如何确保他们在数字时代能够健康、安全地成长引人深思。
曝光未成年人事件层出不穷
虽说童言无忌,但网络舆论的风暴往往不容分说。
一名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声称“我想当行长”,理由是他的爷爷是行长,妈妈是副行长。随后,这段视频被上传至网络后,争议持续发酵,涉事小学生也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类似案例层出不穷。
2024年2月,“女教师出轨16岁学生”事件的聊天记录和照片在网络上疯传。涉事未成年男孩的照片等个人信息,甚至社交平台的聊天截图,都被大肆对外公布。
早在2019年5月,为治理行人闯红灯这一违法行为,某地曾试行闯红灯人脸识别系统,将所有违法行人的照片曝光。之后,一名闯红灯小女孩的实时照片和身份证照片毫无遮挡地出现在一处红绿灯下方的显示屏上。
2019年6月,一名6岁小女孩李某某被父母绑在树上教育。路人魏某使用手机拍摄上述过程并上传至网络。视频中李某某的面部特征清晰。李某某父母的教育方式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警方后来找到李某某的父母,对其教育方式进行批评。但有李某某肖像的视频被大规模传播,也给李某某一家造成了很大压力。
随后,李某某以拍摄者魏某侵犯其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为由,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要求其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而在魏某看来,其主观上并无过错,视频是如实拍摄,其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其行为并非违法行为,未侵害李某某的权利。这也是被公之于众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事件中的“看客”们,对公共场所未成年人隐私权边界的看法。
也有不少网友指出,不应将孩子直接推向舆论聚光灯下,接受高压批判,“孩子的稚嫩肩膀无法承受网暴的重负,更无力反抗和辩驳”。
公共场所未成年人隐私“被曝光”事件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当前社会在公共场所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告诉记者,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所谓隐私权,涉及不愿意为他人所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行为和私密信息,“个人信息保护并非一种绝对的保护,而是在不同价值目标之间的一种平衡取舍。在公共场所,由于人们的行为和活动往往暴露在公共视野中,因此很难直接认定侵犯隐私权”。
“曝光”未成年人有边界
伴随着一次次涉及未成年人隐私被曝光事件,关于公共场所未成年人“被曝光”边界的问题不断被讨论。
“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和相关法律法规 的进一步细化,隐私权的内涵不断丰富。无论是宪法、民法典还是行政法意义上的隐私权,都强调个人对自身身体、私人信息和私人生活的自主决定权。就民事领域内隐私权及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而言,尽管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通常未上升到刑事层面,但这并不排除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特别保护,此类保护不仅关乎防止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更涉及到预防侮辱、诽谤等行为的发生。”长期关注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的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犯罪学研究所副所长涂欣筠告诉记者。
在魏某因未经允许发布涉及未成年人的视频而被起诉后,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判决指出,魏某原发或转发的涉案博文侵犯李某某的肖像权、隐私权,并未侵犯其名誉权,魏某应就其侵权行为承担责任。
“认定隐私是否存在及其范围,应当从权利人本身的意愿和社会一般合理认知两个视角去界定。当涉及权利主体是未成年人时,行为人应当施以更高的注意义务,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北京互联网法院表示,虽然隐私强调私密性,但并不意味着在公开场所进行的活动就一定不构成隐私。如果这些在特定公开场所进行的是仅为一部分人所知悉的活动,一旦被大范围公开即会给权利人的人格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亦应当作为隐私予以保护。
这一判决不仅为类似事件提供了法律指引,也再次强调公共场所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有着明确的保护措施。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公共场所个人的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那么,如何界定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被曝光”的边界?
“我们一般坚持以教育和挽救为主的思路。所以从原则上来讲,不应该对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予以披露。”吴沈括指出。
“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更应当受到更多关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旭坤指出,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时,应当符合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要求。
公民在公共场所同样享有不受侵犯的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未成年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都应被严格保护。”在《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观韬中茂(青岛)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杰看来,若是公民无意中将未成年人拍摄或记录进视频、照片中,拍摄者想将相关视频、照片发布到网络上,应当先将未成年的部分进行打码处理,无意间的拍摄可能不构成侵权,但是没有处理就将相关视频、图片予以传播很可能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
多方合力共筑隐私保护屏障
随着公共场所音视频记录行为的普及,如何在维护公共秩序的同时,确保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位法律专家指出,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加强公共场所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需要多方合力,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在法律层面,于旭坤强调,应严格落实我国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为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在理解和解释相关法律条款时,应明确区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两个概念,避免过度夸大隐私权保护的概念。”吴沈括特别指出。
涂欣筠还结合我国刑事诉讼当事人隐私权保护的现状,指出对于刑事诉讼当事人的隐私权,仍应采取“正面确权式”的保护路径,对涉及当事人身体特征、私密空间、私密信息等狭义隐私权的保护应以绝对保护为原则,同时考虑追诉犯罪的需要。对于刑事诉讼当事人其他隐私信息的保护,则应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保留相关选择权。
“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李杰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切实执行;互联网平台应当加大审核力度,网络平台应建立健全隐私保护制度和规范,加强对未成年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的管理。
在公共场所,监控设备的广泛应用对未成年人隐私权构成一定威胁。涂欣筠指出,监控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必须合法合规,明确标识其存在,并告知公众使用目的和范围。她进一步指出,须谨慎对待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在公共场所的应用,避免过度收集和使用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此外,于旭坤和李杰共同呼吁,家庭和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其角色更是不可忽视。应主动引导未成年人对自己隐私、个人信息的保护;家长和老师更需强化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优先保护的意识,避免随意发布涉及未成年人的音视频内容,防止侵犯其合法权益。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