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法治之力护航乡村全面振兴

2024-05-21 09:42:05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文 | 林鹏

image.png

图为海南省三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林鹏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近年来,海南省三亚市政法系统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建设平安乡村,着力强化法治保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平安乡村安全基石

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平安海南基层基础攻坚方案》,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以党建引领促进基层治理,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高水平的平安乡村治理效能。

坚持以加强组织建设为抓手,创新构建全区域统筹、各领域融合、全方位联动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建立市级、区级党员领导干部抓农村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推行党员到村(居)报到参与社会治理,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基层治理能力。创新“党务+警务+村务”融合发展模式,推广“民警兼任村官”制度;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作用,推行“一村一法官”联系机制;健全“一村一律师”村居法律顾问团队服务机制,不断壮大基层治理骨干力量。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对重点领域矛盾纠纷联席联判联处,健全诉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纵向建立市、区、村(社、居)、村小组四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组织,横向整合公检法、信访等多个行政部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打造出旅游民宿产业“品牌解纷”“稻田原野议事台”等一批特色工作方法。同时,推创“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村法律顾问+五老人员”调解模式,持续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针对不设乡镇的实际,首创大社区党委委员兼任政法委员,实现“党管政法”向基层最末端延伸。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推行支委提议、两委商议、支部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和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办事程序“四议两公开”,强化对村级权力的群众监督。深化落实村“两委“成员资格联审机制和村“两委”成员近亲属回避要求,把好农村基层组织政治关、法律关。

强化打击整治,打造平安乡村示范样板

牢固树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保障,聚焦“发案少、秩序好、服务优、群众满意”的建设目标,打通平安建设“最后一公里”,打造产业兴旺、安定和谐的样板村、示范村。

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方针,将打击农村黑恶势力作为农村基层治理的一项长期任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落实村党组织干部述职等制度,用好监督执纪问责这一利器,及时掐灭基层党员干部充当“保护伞”的苗头。

依托“警保联控”“警网联动”等机制,加强村联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视频监控作用,强化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加强网格巡查力度,常态化开展刑满释放、社区矫正以及“五失”人员(即生活失意、投资失败、心态失衡、家庭失和、精神失常)情况摸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围绕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着力夯实家庭防护基础,摸底排查重点儿童,登记造册,随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大力推进教育防护工作,落实控辍保学要求,严防校园欺凌、溺水等事件发生;织密未成年人社会防护网,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纳入低保、特困等保障范围;持续开展司法防护工作,严厉打击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

突出“三治”融合,凝聚平安乡村建设共识

不断推行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实现“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的目标。

注重激发群众自治的力量,持续推进村级议事协商实验试点工作,打造出“遇事环环办”等议事协商品牌,推动成立村务协商会,建立村级议事协商室,健全完善协商制度和议事规则,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农村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和创造活力。

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定期举办村“两委”干部和村民法治讲座,围绕农村法治扶贫工作、禁毒宣传教育,开展治懒、治酒、治奢、治彩、治毒、治赌的“六治”专项活动,推出农村“树荫”普法、崖州“民歌”等普法新品牌,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聚焦南繁硅谷建设,积极构建种业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探索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家库,综合运用行政监管、司法审判、检察建议等多种手段,形成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合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坚持用道德的褒贬力量引导群众加强自律,倡导民风向善去恶。完善村(社、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平安、法治、德治文化长廊;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的积极作用,制定系列文明村规民约,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系海南省三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