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规范预付式消费须强化对经营者及预收资金监管

2024-04-26 15:13:50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本刊记者 焦艳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预付式消费作出针对性规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预付式消费退费难

在健身、美容及教育培训等多个行业,消费者常常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预付费后,商家可能因经营不善倒闭或突然跑路,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受损。近日,连锁早教品牌金宝贝在南京的三家门店同时宣布关闭,让“预付式消费”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据家长反映,就在关店前不久,这些门店还在积极推销课程,吸引新会员加入,并鼓励老会员续课。然而,当家长们提出退款要求时,却被告知需要等待长达25年至30年之久。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消费者,即便选择看似规模庞大、连锁经营的培训机构,也并非万无一失。

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预先向经营者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经营者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按照合同约定分次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消费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江莉认为,目前实践生活中的“预付式消费”往往指的是单用途预付卡业务。美容机构、健身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往往通过预付一定金额则享受打折的方式,诱导消费者预先存入大量资金,经营者通过记账或者给予凭证的方式,充值即为会员,让消费者在后续的时间里陆续获得对应的产品和服务。这种付款在先、消费在后消费模式,极易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披露,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问题有:经营者违规办卡、经营者拒绝开具消费凭证、经营者服务承诺兑现差及变相涨价、消费者办卡容易退费难、经营者跑路后消费者挽回损失难、消费者维权难度大等。

强化预付卡经营者义务

“传统上单用途预付卡的受众相对有限,因此对市场秩序的影响有限。但是随着单用途预付卡业务逐渐发展,其受众和预付资金总额在不断增加。”张江莉说,单用途预付卡发卡企业的主营业务为实体商业,“预付”是实体商业的附属业务,只是实体商业的一种支付方式而已。但是,当下一部分企业将实体商业作为附属业务,将收取大量预付金作为主营业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特定预付业务的消费者越多,总金额越大,企业业务越倾向于金融性。一些省份针对当地预付式消费活动加强监管。如2023年4月10日,北京发布《北京市营利性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课程预付费管理办法(试行)》,督促培训机构开设预付费资金存管账户;江苏省体育局、市场监管局等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体育健身企业发行的不记名预付卡面值不得超过1000元,记名预付卡面值不得超过5000元;深圳采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进行预付资金管理,确保预付资金不被挪用。

即将于7月1日起实施的《条例》进一步强化预付式消费活动中经营者的义务。如规定经营者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还预付款。经营者如果出现重大经营风险,应当停止收取预付款;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的,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继续履行义务或者退还未消费的预付款余额。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会长河山告诉记者,《条例》在对预付款方面的规定给予较多“笔墨”,要求经营者自我约束,相较于之前的规定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若缺乏对经营者预收资金的合理监管,以及对卷款跑路等涉嫌犯罪行为的严厉惩罚,预付式消费维权的困境将难以解决。

系统规范预付式消费

《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通过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制定专项立法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规范预付式消费,落实对违法经营者的信用约束和惩戒措施。

在河山看来,预付式消费已渗透到人们日常消费生活中,建议适当提高预付式消费模式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明确其应具备相关资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韩家平说,今后一段时期单用途预付卡管理的重点目标是防风险、促发展并重,2012年商务部出台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是目前我国唯一一部有关单用途预付卡的部门规章。该办法仅对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企业法人开展单用途卡业务进行规定,未涉及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商务领域,也不包含个体经营者,需要进一步完善。韩家平认为,随着单用途预付卡发行主体日益多元,单用途预付卡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日益紧密结合,向虚拟卡拓展,并与会员、积分等功能融合,形式更加灵活多样,风险管理也更加复杂。此外,跨区域经营现象日益普遍,给监管带来难度。

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石新中认为,应不断完善对单用途预付卡经营者的信用评价。结合经营者行业特征、信用承诺、平台登记和报送数据情况等,通过内部监管评级和市场化信用评价,实时更新经营者经营情况、消费投诉及行政执法信息,方便消费者及时查询。同时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当经营者出现违法经营或者失信经营时,监管者可以将其予以公示,取消其预付式消费的经营资质,增加失信者经营成本,督促其诚信经营。

张江莉建议,过严限制预付款限额与期限,可能会对行业发展造成阻碍。可行的方向是规范发卡人的宣传手段,确保在签订预付合同时,遵循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如明确揭示相关风险,并减少不当诱导行为。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