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战海峰 通讯员 刘敏 谭佳
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司法局、区法学会指导区内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结合辖区实际,主动介入公民之间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切实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建设队伍,着力推进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设,年均调解矛盾纠纷在1万件以上,调解成功率达98% ,做到“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把纠纷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搭建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南川区司法局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实体平台,更好形成规范化、专业化、便民化的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目前,全区在册人民调解委员会294个,其中区联合调解委员会1个、乡镇街道调委会34个,村(社区)调委会244个,实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全覆盖,推进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在实现标识、簿册、制度规范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三街三镇”金牌调委会。
为提升专业性、行业性矛盾纠纷调解能力,南川区司法局在深化医疗、婚姻、物业、劳动争议、环境保护等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的基础上,于2022年新设了文化旅游、工会、农业农村及金融4个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全区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达15个,并在公安、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5个重点部门建立行政调解委员会,还设立了物业纠纷调委分会30余个。
“我们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在南川区信访办接访大厅设立区社会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现有接待窗口5个、专业调解工作室2个、管理办公室2个、指挥中心会议室1个。”南川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调处中心通过选派区司法局、公安局各2名专业调解员常驻调解、区法院法官轮流值班入驻的方式,对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实施“一站式”受理、“无缝隙”对接、“一揽子”就地化解。
为切实提高人民调解的可及性、便利性和实效性,南川区司法局建立了流动调解室34个、小区调委会11个、村(社区)“法律诊所”29家,并大力推广“重庆人民调解”手机App、重庆村居法律顾问小程序、南川司法行政网上法律服务平台、12348重庆法网等网上调解平台的应用,推动矛盾纠纷线上线下同步解决。
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2023年1月30日,南川区南城街道调委会受理了一起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系社区居民王某某与严某某等人因遗产继承问题发生的纠纷。查清事实后,调委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听取双方陈述、了解双方诉求后,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为纠纷当事人释法说理,促进双方互利互让,达成一致。在全区,妥善解决的类似案件不胜枚举。
2018年以来,南川区各级调委会开展矛盾纠纷专项行动782次,调解各类纠纷共36052件。“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南川区南城街道调委会成员余坤联表示。
原来,围绕全区重点工作和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突出的地区、行业和领域,各级调解组织建立起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防控并举、上下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与面上普查和特定领域、特定对象专项排查相结合,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调处过程注重“调解一例、宣传教育一片”,切实提升了区域矛盾纠纷调处实效。
各级调解组织还通过建立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及信访化解为一体的信息互通联动机制,让律师参与信访接待,为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化解引入专业力量,引导人民调解进入法律援助程序。
为切实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工作水平,发挥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对矛盾纠纷的预防作用,南川区司法局建立教育引导机制,组织开展规范整治整顿客运秩序、信访秩序、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等专项普法宣传依法治理活动142场次,加大项目建设、城市(集镇)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以及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中的普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知法守法,自觉遵守规范秩序。
拓展矛盾纠纷化解队伍
南川区现有在册人民调解员1105人,专职人民调解员82人,区联合调委会、劳动争议调委会、各乡镇(街道)调委会均聘请了专职调解员。
为更好化解、管理全区的矛盾纠纷事件,南川区司法局组建了包含10名人民调解能手和权威法律专业人员在内的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应急支援队伍,加大重大矛盾纠纷应急处置力度;设立了由68名法学、医学、心理学、建筑工程、环境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人民调解专家库,为全区各级调委会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政策法律和相关业务咨询,推进实现矛盾纠纷的分类管理、归口调处。
南川区还积极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矛盾纠纷解决,拓展矛盾纠纷化解队伍。
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提供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南川司法局进一步深化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2018年以来,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小区说法”“庭院说法”等活动268场次,参与村规民约制定、招商引资、合同审查等450余次,为村(社区)和群众提出法律意见1200余条,协助村(居)调处矛盾纠纷600余件;29家“法律诊所”接受群众咨询3620人次、调处纠纷554件。
联动联调化解矛盾纠纷
南川区司法局创新建立司法所片区联动调解制度,将34个乡镇(街道)按地域相近、民情风俗相似分为水江、南平、大观、鸣玉、金山、大有等9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立两到三个联调小组,实行重大疑难纠纷“联动联调”,加大司法行政系统内矛盾纠纷调解合力。
“我们区创建的跨地域联调‘1+N’人民调解模式,其中的‘1’是指事发地调解组织,‘N’指的是纠纷当事人所涉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南川区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卢国进说,在此模式的具体实践下,南川区司法局成功联合调处多起矛盾纠纷。
2022年,南川区鸣玉镇发生了一起农村雇佣彩钢棚纠纷案件,因为该案涉及的人数较多,情况复杂,查证难度大,鸣玉司法所主动联系了管辖几个村的法庭和派出所及几个村的村干部共同到事发地处理该案,在双方当事人表示接受调解后,拟定“一庭两所”协调联动,共同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面对面调解,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本次矛盾纠纷能及时化解得益于‘1+N’模式的成功运用,也是‘一庭两所’联调机制的成功实践。这说明联调机制有利于整合司法所、派出所与人民法庭解决矛盾纠纷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鸣玉司法所相关负责人说。
南川区司法局认真落实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委托调解、警调对接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通过与人民法院共同建立诉调对接制度,大力推进诉前调解、诉中委托调解、邀请协助调解等工作,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数量逐年上涨,每年申请确认成功200余件;与区检察院建立检调对接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轻微公诉案件经委托进行人民调解;与公安机关对接,在“三街三镇”派出所设立驻所调解室,每年调解纠纷2000余件。
为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南川区司法局建立了复调对接机制,加强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衔接,多渠道、多形式联动化解行政争议,行政复议矛盾化解率达90%以上。
强化矛盾纠纷化解保障
南川区司法局明确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达文为平安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以便统筹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问题,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组织保障。
通过积极争取区财政局支持,南川区司法局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调解委员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费予以专门保障,落实人民调解案件“以案定补”,激发和调动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热情,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扎实开展。
为了给予调解员队伍稳定的人才保障,南川区司法局加大调解员培训力度,以邀请马善祥等全国知名调解专家、人民调解专家服务团巡回培训、调解现场观摩、经典案例分享、旁听庭审等多种形式,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150余场8000余人次,助力提升调解员队伍专业化程度。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