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江门人性化管理举措助社区矫正对象脱胎换骨

2023-05-04 19:08:08 来源:法治参考
分享:
-标准+

本刊记者 章宁旦 通讯员 杨潇锋

从自我封闭、罹患抑郁症,到战胜病魔,并参赛获大奖;从叛逆少年,到餐厅领班;从迷途老者,到小镇创业者……一个个社区矫正对象的蜕变,是广东省江门市人性化社区矫正管理举措的生动注脚,也是对社区矫正工作者敬业奉献的最大肯定。

记者近日在江门市走访了解到,近年来,江门市各地司法行政矫正机构坚持党建引领、从“心”出发,通过强化心理辅导、人性化帮扶等多种形式,为社区矫正对象铺就全身心回归的阳光正途,促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并努力改变自己,从而顺利融入社会。

暖心:助无业者就业创业

林某是一名年过六旬的老者,两年前因为违法犯罪,被列为蓬江区社区矫正对象。入矫初期,林某情绪低落、生活态度消极。蓬江区司法局了解情况后,通过蓬江区社区矫正委员会的协调机制,联合区民政局、区残联、社工机构共同为他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开展人性化帮扶。首先是从心理上对林某进行疏导,引导他学会接纳自己。此外,由于林某肢体残障,社区矫正中心为他办理了人性化“上门入矫”手续,确保其学习不掉队。

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林某想到自己年轻时学过烧腊手艺,便萌生了开一家烧腊店的念头,但又害怕创业失败。对此,社区矫正中心对林某专门研究帮扶政策,同时在市场调研、店面选址、产品改良等方面进行大力协助。2021年底,林某和朋友合伙经营的烧腊店顺利开张,经营状况很不错。如今,林某每天照常打理生意,生活很充实。

“林某的故事,是江门市着力破解社区矫正对象再就业难题的一个缩影。”江门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江门市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在依法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的同时,联合社区矫正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实施个性化帮扶和人文关怀举措。同时,还搭建求职资源网络,协助社区矫正对象制定职业规划,实现精准协调与精准培训,使曾经无业、年老、残疾的社区矫正对象成功创业,重获新生。

据介绍,为了实现精准帮扶,江门市各地司法行政机关联合社工组织通过调查评估、入矫谈话、日常走访等途径,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信息、技能特长和就业意愿,并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年龄结构、身体状况、预期收入等情况分类建册。对于有就业需要的社区矫正对象,工作人员会进行“一对一”跟进,同时邀请专业人员给予就业指导,内容涵盖心理辅导、职业规划、面试技能等,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提高就业竞争力。

今年2月,2023年“南粤春暖”系列招聘会在广东各地开展。江门市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以此为契机,邀请社工机构分批为有就业意向的社区矫正对象讲授“职业有规划,人生不迷茫”专题课程。课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社工机构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了招聘会。招聘会现场,各个社区矫正对象放下心理包袱,大胆展示自我,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沟通,并提交了个人简历。

解心:为抑郁者扫除心理阴霾

“我参加编程比赛拿了二等奖。你们说得没错,我还是可以的!”陈某奖后,第一时间走进鹤山市司法局执行地司法所,与帮助他重获新生的工作人员分享喜悦。

陈某是鹤山市的一名社区矫正对象。上大学时,就读电脑编程专业,成绩优秀。然而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在朋友怂恿和金钱诱惑下,他开始制作游戏外挂赚“快钱”。最终,因触犯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被学校劝退。失学并沦为罪犯,令陈某的情绪一落千丈。渐渐地,他自我封闭,不愿接触任何人。

鹤山市社区矫正中心发现陈某的这种变化后,建议陈某父母先带其就医。经医院诊断,陈某患有抑郁症。社区矫正中心随即将陈某转介给司法社工,作为个案跟进,希望通过心理疏导促进康复。社工经常有意识地在年轻人喜欢的商业区场合与陈某约谈。经过多次疏导,陈某逐渐敞开心扉,愿意说出内心困惑。随后社工有针对性地运用情绪疗法引导陈某纠正错误认知,挖掘自身闪光点。社区矫正中心根据陈某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不断调整其学习内容,并安排他参加敬老院、福利院的公益服务活动,让他逐步建立与社会的良性沟通。工作人员还不断鼓励陈某发挥专长,参加编程大赛。终于,陈某鼓起勇气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二等奖。获奖后的陈某开始恢复信心,重新振作起来。目前,他做起了电脑编程生意,开发办公软件,病情也已好转。

“社区矫正本质上是严肃的刑事执行活动,要有法律的硬度;但社区矫正也是一项改造人的工作,离不开执行的温度。”江门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心理问题(特别是反社会态度和行为)是导致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时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评估和疏导,成为预防其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江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坚持“以人为本、从心出发”原则,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聘请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对不同社区矫正对象“量身定制”心理服务方案,“对症下药”开展心理矫治,及时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情绪、心理问题疏导和危机干预,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度过矫正期,回归社会。

尽心:对“叛逆”者永不言弃

2001年出生的张某因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2020年4月中旬,他开始在蓬江区接受社区矫正。入矫初期,张某表现出明显抗拒,甚至出现不听劝导、不服从监管的情况,他也因此受到警告处分。张某的家人对他的叛逆行为无可奈何,失去了信心。

但是社区矫正工作者没有放弃他。针对张某的情况,蓬江区社区矫正中心修改了矫正方案,并安排延伸管教警察对张某的违规行为进行耐心而严肃的教育。同时,社区矫正中心深入了解张某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健康及精神状况等信息后,一方面安排年轻的工作人员以同龄人的身份与张某进行交流,为其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安排年长的工作人员以“老大姐”的身份,与其家人建立联系,帮助解决张某家庭的实际困难。最终,张某被感化,开始主动配合社区矫正管理。之后,张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一家西餐厅找到一份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矫治和帮扶,张某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张某的努力工作也得到了西餐厅老板的认可,他被晋升为领班,工资也有了增长。

“以前过得浑浑噩噩,经常让家人担心,现在终于明白,靠自己的双手完全可以回报家人和社会。谢谢你们!”解矫那一天,张某对耐心帮扶他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动情地说。

“张某的经历再次表明,只要社区矫正工作者用心、用情,顽石也能炼成金。”蓬江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感慨道。

据介绍,近年来,蓬江区司法局积极推进“私人定制+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新模式,从人性化关怀上做好社区矫正稳控工作,从心理辅导上帮助提高情绪管控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志愿服务上培养社会责任感、修复社会关系,实现了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