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明皎
我国已经迈向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科技与人民生活、民生保障深度融合。我国也已步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14.9%。面对数字化带来的门槛,未能适应新技术的老年人成为了数字弱势群体。
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障碍,不是单纯的技术使用问题,也包括一些心理因素。调查显示,老年人对数字技术态度消极、内生动力不足,极大影响了他们融入数字社会的积极性。
有学者表示,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和人际交往,重塑老年人精神状态,有助于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降低老年人幸福感
家在北京的李大爷今年77岁,这几年,出门打车成了让他头疼的事儿。以前在路边招手拦出租车就可以了,现在每次要出门打车都得提前告诉女儿,让女儿在网上叫车。
虽然觉得麻烦,女儿忙起来还有可能忘记及时约车,李大爷还是不愿意从头开始学习摆弄手机程序。李大爷说:“学不会,不想学了。”
数字化进程中,部分老年群体面临“不敢用”“不能用”和“不会用”数字化智能技术的问题,也就是老年群体面临数字鸿沟。
据了解,数字鸿沟通常包含“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
接入鸿沟表现为老年人群体接触网络的比例要远远低于中青年人。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3.2%。这一数据表明,我国仍有50%以上的老年人尚未接入互联网,无法享受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
使用鸿沟主要表现在网络技能的掌握、网络运用方式和网络参与度等方面。目前,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主要是“与家人朋友聊天”以及“浏览新闻资讯”等,相对于年轻人参与网络购物、在线教育、网络游戏等多元互联网应用而言,老年人的网络使用方式单一。
知识鸿沟建立在前两道鸿沟的基础上,因接入和使用互联网上的不平等,导致老年群体获取相应知识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和社会参与程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徐倩表示,由于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等的超速运行远远超出大多数老年人的自身素养、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使数字信息技术与这一群体数字使用能力之间的落差与日俱增。这使得“他们很难获得信息化服务分享数字化福利,日益被数字信息社会所隔离,甚至被排斥。”
调查显示,“数字鸿沟”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未能及时融入数字生活的老年人,无论在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方面,均弱于具有数字技术使用优势的老年人。
重视数字鸿沟背后的心理因素
记者发现,很多手机App推出了适老版。相较于普通模式,这些模式字体更大、界面也更为简洁,易于老年人使用。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门还推行了网约车“一键叫车”等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软硬件设施改造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是什么让老年群体无法充分享受智能生活的便利?除了接入使用困难,一些学者还关注到了数字鸿沟背后的心理因素。
“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障碍,不是单纯的技术使用问题,也包括老年群体在数字融入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等问题。”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匡亚林发现,老年群体作为数字鸿沟的弱势一方,不仅存在生理机能上的衰退导致的操作困难,还存在着对数字化技术的抵制等消极心理,导致该群体难以高效地融入日渐智能化的数字生活。
针对福州市民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有超7成的老年人表示不愿意学习与使用智能设备。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菊华表示,成长于“读报时代”“电视时代”的中老年人,对新技术的认知多囿于早年社会化进程中获得的知识。他们对新技术缺乏兴趣,接受意愿不高,甚至拒绝或排斥。另外,害怕出错的心理也会阻碍他们对新技术的获得和使用意愿。
提升老年人数字融入能力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8亿,占全国人口的19.8%。
庞大的老年群体,既凸显数字鸿沟带来的严峻挑战,也蕴含了解决之道。杨菊华认为,实施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鼓励长者继续参与社会,可以抵消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跨越老年数字鸿沟也需在这一框架下进行。
杨菊华和刘轶锋在其共同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分析说,许多老年人将互联网视为年轻人的世界,主动地把自己排斥在了网络世界门外。需要从优化社会环境、消除年龄歧视、构建老年友好社会入手,提升老年人的内生动力,让老年人在社会参与和人际交往中跟随数字时代的脚步。“积极老龄化所强调的健康、参与和保障的理念与互联网对社会福祉的增益不谋而合,填补老年数字鸿沟的政策理念也应该在此框架下展开。”两位作者表示。
子女耐心教父母上网,发挥数字反哺作用,也被认为是消除老年人数字焦虑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匡亚林看来,无论是家庭成员的单向帮助,还是朋辈的双向影响,都有助于消除老年群体对数字化能力提升的恐惧感,扭转该群体对数字生活融入的持续消极观念。
徐倩也认为,家庭中的数字反哺行为不仅能有效改善代际沟通、优化代际关系,还有助于分担数字鸿沟、数字代沟所造成的社会压力。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