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明皎
平等就业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近年来,我国在立法司法上强化了对平等就业权的保护。不过不少劳动者仍然遭遇就业歧视困境。性别歧视问题还没得到彻底改观,特殊时期劳动者遭受不合理差别对待的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对此,专家建议建立举证责任转移制度,更好维护劳动者权益。
司法保障逐步加强
闫某某申请的两个岗位均被拒绝,发布招聘信息的浙江某度假村公司给出了同一个理由:“不合适原因:河南人。”该案由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被告浙江某度假村公司赔偿原告闫某某精神抚慰金及合理维权费用损失共计1万元,被告向原告口头并公开道歉。
202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32批指导性案例,该平等就业权纠纷案入选。
“就业歧视的行为通常发生在用人单位招聘劳动者的阶段,对劳动者与工作岗位无关的自身因素进行不合理的差别对待,使劳动者丧失就业机会。”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谢丽娜告诉记者,常见的就业歧视体现在对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籍贯、户籍性质、成长地、年龄等,对女性劳动者来说更突出地体现在婚育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前述指导性案例时明确,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基于地域、性别等与“工作内在要求”无必然联系的因素对劳动者进行无正当理由的差别对待的,构成就业歧视,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记者查询发现,我国就业促进法专章规定了“公平就业”。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也明确,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民法典中人格权、侵权责任、缔约过失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规定成为平等就业权争议请求权。
在立法完善的同时,司法机关也在不断完善我国平等就业权司法救济法律制度。
2018 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明确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增加两类案由,其中在“一般人格权纠纷”项下增加了“平等就业权纠纷”,将其确定为一般人格权纠纷项下的独立案由。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发布了多个文件,共同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最高人民检察院还将涉嫌就业性别歧视、残疾人就业歧视等案件纳入公益诉讼范围。
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中,多个案例均涉及平等就业权保障。
记者对比前后几年的国家公务员招考简章,发现此前饱受热议的性别歧视问题已经有了大幅改善,直接要求“限男性”或者“男性优先”的岗位明显减少。
就业歧视现象并未绝迹
随着立法司法的逐步完善,劳动者维权难度随之减小,获得救济的形式也得以扩展。
立案迅速便捷。2012年提起的“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案”历经14个月后才获准立案,2014年马户诉北京某速递公司和北京某劳务公司的就业性别歧视案在第二天就立案,2015年广东女孩高晓(化名)诉某公司“厨房学徒”岗位“不招女生”当天立案。同时,法律责任形式也从精神损害抚慰金扩展到赔礼道歉等。
不过,就业歧视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最近,“女子上班第一天因已婚被辞”的就业歧视事件冲上热搜,在新浪微博中“女性在职场上被这样对待的事情数不胜数”的评论获得3万多点赞。
“就业歧视的行为并不仅限于招聘阶段,在劳动合同解除阶段也有可能发生就业歧视,劳动者因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而被解除劳动合同、丧失就业机会,也构成就业歧视。”谢丽娜表示。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61.2%的女性在求职中被问及婚育情况。此外,38.3%的女性表示婚育影响职场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法治化水平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提升、劳动者有关平等就业方面的权利意识有所提升。”谢丽娜对此颇有体会。
智联招聘的调查报告同时显示,近七成女性相信职场性别平等将会更好。
建议改进证据规则
以“就业歧视”为关键词,检索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谢丽娜发现,近年来,实务中就业歧视被法院认定的比例并无明显提升,2022年实质涉及到就业歧视的7件案例中仅有1件被认定存在就业歧视。
据了解,与普通劳动纠纷不同,作为人格侵权的平等就业权纠纷按照侵权责任法“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由原告证明就业歧视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学者认为,这是造成“胜诉率很低”的主要原因。而在以劳动合同纠纷为案由的违法解除纠纷中,由用人单位举证责任证明其解雇行为具有合法性。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王显勇曾撰文建议,建立举证责任转移制度,由原告承担证明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被告承担证明差别待遇具有合法性的举证责任。
“社会上可以多一些发声,而且是持续性地发声,让人们树立平等就业的观念、意识,提升劳动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意识,也让用人单位意识到不当行为的后果。”谢丽娜呼吁。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