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促进激励全社会对科普事业的热情与投入
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综述
法治日报记者 朱宁宁
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近日在京举行。会议要求,要深刻认识科普法修订实施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科普法的内涵要义,共同推动科普法实施。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结合本部门工作,就贯彻落实好新修订的科普法介绍了相关情况。
回应新挑战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首个为科普立法的国家。科普法施行20余年来,有效推动我国科普事业不断发展、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但也应当看到,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挑战。
“此次科普法修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系统分析问题成因,全面总结实践经验,着力破解制约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为科普工作赋能助力。”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委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勇介绍说,修订后的科普法从完善科普体制机制、健全保障措施、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和科普设施建设、丰富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科普质量等多方面,促进激励全社会对科普工作的热情与投入,促进激励科普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构建新格局
“科技部将会同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多方协同,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新修订的科普法的宣传贯彻工作,不断完善新形势下科普工作的顶层谋划,积极推动构建新时代科普工作新格局。”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家昌表示,将聚焦重大科技任务的科普、科普产业发展、强化企业科普、完善科普税收优惠、加强网络科普信息监管等重点内容,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适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持续完善全国科普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加强监测评估。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适时开展新修订的科普法的执法检查工作。
科技部还将加强科普工作的统筹谋划,完善科普政策体系,推动各相关行业部门和地方加大科普投入、丰富科普资源、壮大科普队伍,形成推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工作合力。此外,将会同司法部加强科普法普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解读工作。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加强科学教育等内容作出明确要求。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高校科技“十四五”和中长期规划等也对科普工作作出专题部署。
“教育部将切实履行科普管理责任,加强教育领域科普工作的总体布局,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周大旺说,将拓展面向各学龄段的科普活动,大力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深入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加快科普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促进科普资源开放,坚持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把科普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鼓励高校将自身科研活动与科普工作紧密结合,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科研设施等,建实科普教育基地,建强专业化科普队伍。
《河北省科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1995年颁布,是国内最早的地方科普条例。据悉,河北省将启动《条例》修订工作。“我们将以贯彻科普法为主线,高质量做好此次修法工作。”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龙奋杰介绍说,将完善省委科技办牵头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国家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的落实举措,推动国家对科普事业税收优惠政策在河北省落实,探索省级科技计划合理设置科普任务和绩效指标,推动建立“京津冀科普基地联盟”,指导三地实施科普年度工作计划。
体现新理念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始终把科普作为服务国家、回报人民的重要方式。进入新时代,中国科学院联合发起“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号召两院院士发挥“四个表率”作用,积极投身科普。2024年共有1040位两院院士开展科普报告4200余场,广泛带动科技工作者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
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介绍,下一步,中国科学院将着重发挥院士群体的关键引领作用,引导科技工作者强化责任,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同时,系统构建“五服务”工作格局,聚焦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社会公众多样化科普需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营造培育创新文化”,打造“大科普”工作体系,全面支撑强国建设。此外,将健全完善科普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普工作的政策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协作共享机制和应急科普机制,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持续加大投入保障。
科普法第十七条规定,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新修订的科普法施行以来,科协系统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出版科普法单行本,组织撰写解读文章,举办“科普之光——《科普法开启新篇章》”网络直播活动,累计传播量过亿。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透露,将采取多方面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包括强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协调机制,组织编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6-2030年)》,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纲要组织实施体系;加强科普资源供给,聚焦国家战略,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科普范式,完善应急科普联动机制,建设好“科普中国”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高质量科普资源生产和传播能力;健全科普阵地体系,发展壮大现代科技馆体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星火科普馆等科普阵地,协同财政部做好科技馆免费开放、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等工作。
增加新供给
科技馆是科普的重要阵地。“必须提升科技馆效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高质量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公众关注国家科技战略、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决策。”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表示,将加快科技成果向社会效益特别是科普效益的转化,通过“三首(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共建实验室模式推广、举办全国科技馆展览展品大赛等活动,引领行业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整合基于数字科技馆的共建共享平台,打造现代科技馆体系综合服务枢纽,面向社会各界开放平台资源建设。
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是中国科协科普公共服务传统品牌项目。下一步,中国科协将加强科普资源下沉基层,提升流动科普内容质量,完善流动科普资源库,实现跨界共享、内容升级;探索形成“流动科普+”的资源服务平台,通过联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合作,形成推动流动科普的合力。
中国科普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从事科普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落实好科普法,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庞晓东表示,将进一步深化科普研究,以两翼同等重要指导新时代科普理论体系研究,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开展研究、围绕促进科普实践创新升级开展研究、围绕服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研究。除了做好法律释义工作之外,还将把科普法的重要理念与精神要义,充分落实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十五五”实施方案编制中,服务国家科普与科学素质建设的顶层设计。同时,推动科普学科体系建设,抓好新一轮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工作,进一步做好科普职称评审工作。
编辑:赵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