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典”亮我们的生活丨维护真实表示“身后事”的权利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公元1210年,耄耋之年的陆游在病榻畔留下了《示儿》。这首短短28字的诗句被后人理解为临终遗嘱,蕴含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一直为后世传诵。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遗嘱是指具有完全自由的遗嘱人在生前合法处分自己的遗产等事务,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1985年,继承法颁布并实施。按照该法有关内容,受法律保护的遗嘱形式只包括自书、代书、录音、口头和公证。“手写遗嘱存在诸多不便,如有涂改,必须通过法律承认的形式进行操作,否则有可能影响遗嘱的效力。此外,手写遗嘱常出现字迹潦草难辨、有错别字的情况,如果涉及关键问题,易产生争议。”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法学院民商法研究所主任蒋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标配,打印、录像等手段渐渐取代了手写之类的传统记录方式。近些年来,各地陆续出现了以打印、录像等方式订立遗嘱的情况。
小李的父母育有一子两女。2014年,小李父亲去世,未立遗嘱;2016年,小李母亲去世前,在两位好友的见证下,以录像方式立下遗嘱,表示在自己生病期间小李一直尽心照料,决定把一套房产留给小李,存款十余万元则留给小李的姐妹。小李的姐妹却认为录像形式的遗嘱并非有效遗嘱,父母遗产应该按法定继承方式分割。
由于继承法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一方面,亲属间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对簿公堂的场面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的裁判尺度,不同的法院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审判效果。
现在,民法典继承编作出“回应”:第1136条、1137条明确了打印遗嘱和以录音录像形式订立遗嘱的法律效力,同时对订立的要求、形式等作出具体规定,从而最大程度维护立遗嘱人真实表示“身后事”的权利。
法与时转则治。舆论普遍认为,民法典作此修改和补充,充分体现了民法典对时代发展的回应。
遗嘱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一个人立有多份遗嘱,又该以哪份遗嘱为准?
继承法虽然规定了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立的遗嘱为准,但是也明确,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这也就意味着,在所有的遗嘱方式中,公证遗嘱具有最高效力。一旦立遗嘱人想要变更或撤销公证遗嘱,只能通过公证的方式实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公证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每多跑一趟公证处都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老张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原来,老张老两口膝下有一子一女,名下有一套房产和一些存款。老张原先订立了一份公证遗嘱,将房子留给儿子,存款留给女儿。老伴去世后,身体状况不佳的老张一直跟女儿生活,女儿对他的照料十分用心,老张遂产生了变更遗嘱的念头。于是,老张自己书写了一份遗嘱,将一半房产留给女儿。老张去世后,儿子不认可自书遗嘱,将其姐姐诉至法院,要求继承全部房产。
老张一家的情况并非个例。相关人士分析称,遗嘱是遗嘱人处分自己合法财产的意思表示,遗嘱的效力来自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每类遗嘱形式均有其优势和不足,不能据此直接规定经过公证的遗嘱在效力层级上就高于其他形式的遗嘱,对于遗嘱的真实效力还要回归到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民法典第1142条规定,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立遗嘱后,遗嘱人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撤回。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也就是说,公证遗嘱不再具有最高效力,离立遗嘱人去世时间最近的遗嘱应效力优先。
“民法典继承编删除了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意味着可以自由选择采用自书、代书、录音、录像或者口头遗嘱的形式来撤销或者变更公证遗嘱,有利于遗嘱人真实愿望的实现,也有利于提高法律的有效性,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陈苇说。(徐航)
民法典相关规定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条 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条 以录音录像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录音录像中记录其姓名或者肖像,以及年、月、日。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条 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
立遗嘱后,遗嘱人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撤回。
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编辑:张红兵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