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敢闯无人区的网信先锋

记信息支援部队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

2025-07-25 20:36:4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马艳茹 徐弘源

在浩瀚苍穹之上,卫星系统这一国之重器,其建设之艰、风险之高、投入之巨常人难以想象。每一颗升空的通信卫星都是坚守岗位的“孤勇者”,这对卫星上每一个元器件、每一行代码都是最严苛的考验。

“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信息支援部队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最坚定的信念。博士毕业入职不久,她就主动请缨担纲某系统预研项目,带领团队选择自主创新之路,开启科研战场的漫漫征程。

千百次技术模型推演及系统测试验证,连睡梦中都在构思新的技术方案。多少个深夜,何元智突然从床上跃起,匆忙拿起笔在图纸上勾勒灵感。这位科研战线的“铁娘子”,带领一群“追星人”,用10余年光阴攻克无数技术壁垒,将上千个信息孤岛巧妙串联,最终编织成联通天地的神经网络。

当边防战士穿行于密林深处,肩头的卫星电话随步伐轻轻晃动;当守礁官兵伫立南沙礁盘,清晰的口令通过通信设备响彻海天……这张守护国家安全的信息网络,凝聚着何元智这位卫星通信专家半生的心血。

作为我国卫星通信事业从弱到强的亲历者,何元智深耕卫星通信领域30余载,瞄准网络信息科技前沿、紧贴备战打仗亟需,大胆创新、奋力攻关,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并研制建成我国新一代某型通信系统,为我军网络信息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何元智时常会想起那段艰难的创业岁月。20世纪90年代,她初入军校求学时,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技术代差。当时,我国卫星通信系统主要依赖引进吸收集成,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防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核心技术买不来、依赖引进靠不住,必须走出一条打破封锁、自立自强的赶超之路。”这个誓言成为何元智毕生的追求。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过半国土缺乏地面通信网络覆盖。”何元智说。她带领科研团队突破技术瓶颈,成功研发某型卫星通信系统,在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关键领域构筑起一道可靠的信息“生命线”,彰显了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军队科研工作者必须真正了解战场需求。离基层越近我们越能了解官兵所需,离战场越近我们越能知道怎么才能打赢。”这是何元智的工作信条。为了确保装备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可靠,她上高原、下海岛、赴戈壁、走边防,跋山涉水走遍祖国边陲,实地验证装备性能。

为满足部队亟需,她领命研制某型系统。严冬,在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哨所,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头痛欲裂,双腿深陷积雪举步维艰。抬眼望去,边防战士们同样在风雪中艰难前行。

“战士们负重已经够多了,决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回到实验室,她带领团队日夜攻关,终于研制出轻巧可靠的手持终端。从此,无论是雪山之巅还是海岛礁盘,官兵们只需轻按按钮,就能实现信息“千里一键直达”。当看到战士们脸上绽放的笑容,何元智确信,所有的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适应信息支援部队转型发展需求,何元智带领团队展开一场通信装备“瘦身革命”。

通过系统化整合、智能化升级,团队将多款传统通信装备进行一体化改造,实现体积和重量双下降,性能与效能双提升。何元智自豪地表示,这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装备,有望改变一线官兵通信保障模式,让作战单元装备更加简单高效。

近年来,何元智带领团队向网络信息前沿领域发起冲锋。“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必须敢于闯无人区。”她说。

她和团队紧盯新域新质作战需求,积极构建跨领域人才矩阵,重点引进人工智能、无人协同等前沿领域专业人才,形成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科研攻坚队伍。

让何元智骄傲的是,团队始终保持着“为战而研、向战攻坚”的鲜明导向。她带领团队深度融入某重大任务,与任务部队官兵同吃同住、并肩作战。虽然晒黑了脸庞、累瘦了身形,但当看到科研成果得到官兵广泛认可,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把论文写在战场上”的价值所在。这种“研战一体”的工作模式,不仅加速了科研成果向战斗力转化,也锤炼出一支懂作战、为打赢的科研铁军。

多年来,何元智培养出一支包括多名型号总师在内的创新团队,完成3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涌现出3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

“打造高可靠信息‘天网’,为强军胜战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何元智给自己定下的新目标。这位以笔为剑的女研究员,正在网络信息体系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上续写强军报国新篇章。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