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5月份以来,多轮极端强降雨天气席卷贵州省毕节市,其强度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长,历史罕见,导致全市防汛形势异常严峻。面对这一挑战,毕节市深刻总结和复盘市内典型灾害案例教训,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出台了四个“1+N”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机制,全力应对强降雨期间灾害防范处置工作。
在具体落实中,首先强化组织领导。遭遇强降雨天气时,由1名市级领导坐镇指挥调度,同时指派1名市级领导下沉到预报有大暴雨的县区进行督导,县级领导则下沉到预报有暴雨的乡(镇、街道)进行督导,形成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指挥体系。
其次,强化联合值守。应急、气象、水务等部门落实汛期常态化值班值守,而当预报有强降雨过程时,还会视情增加自然资源、文广、住建、能源、教育、交通运输、公安、消防等部门参与联合值守,通过多部门协同,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确保部门联动、协调一致、科学高效应对处置突发事件。
在此基础上,强化风险研判和叫醒叫应。根据气象信息,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风险会商研判,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建议,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通知调度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防范措施;强降雨期间,更是滚动实施风险研判和实时叫应,确保预警信息及时触达。
最后,强化转移避险。根据风险研判情况,精准划定重点风险区域,在雨前就督促指导有关县、乡、村、组提前组织危险区域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从源头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机制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有力应对了多次强降雨过程。六月以来,仅地质灾害方面就累计转移避险2600余处(次)、24800余户(次)、73300余人(次),成功避免了多起险情。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