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婷
书名:《法理论的社会学进路》
作者:[美]布莱恩·Z.塔玛纳哈 著
译者:赵英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尽管有关法律的哲学分析一直是法理学研究的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经验研究在法理学研究中无足轻重。恰恰相反,分析法哲学和社会科学这两种研究进路却可彼此借鉴。分析法哲学无须成为社会学法学,社会科学也无法解决所有关于法律的哲学问题。法理学研究应当对经验素材和经验研究方法抱持更加开放的态度,有关法律性质的哲学分析应当得到法律运作现实状况的验证和改进。
《法理论的社会学进路》一书运用社会学经典理论与经验素材批判性考察了分析法哲学家围绕“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命题。总体框架分为导论、检验理论命题、反思研究进路三部分。
首先,导论部分指出,以哈特为代表的分析法学家认为,分析法学是立足于哲学的一种自足的进路,认为社会学不够科学。塔玛纳哈则运用经验性视角考察分析法学家提出的法律理论,具有批判性与建设性。批判性体现在分析法学家的主张与法律的经验现实不一致,从而推动分析法学家重新检验有关法律的各种核心立场;建设性是一种有关法律的彻底的社会性视角,即关注经验,立足于更为充分的经验素材。
其次,塔玛纳哈依次检验了法律的人造物理论、法律的社会建构理论、法律功能与法律性质、法律体系与生活的脱嵌、法律的指引功能以及社会实效命题等英美法哲学中一系列经典与前沿主张。第一,法律的人造物理论是乔纳森·克洛维、布莱恩·莱特、肯尼斯·艾伦伯格等当代法哲学家构建法律理论的路径。塔玛纳哈认为,他们削足适履地运用法律人造物理论具有困难,且扭曲了法律现象。具有三大缺陷:一是忽略了个体行动发生的背景(社会性因素渗透的);二是无法解释非意向性的内容;三是模糊了法律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本体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已经涵盖了法律制度,人造物理论的努力是不需要的。第二,法律的社会建构理论是莱斯利·格林、迈克尔·朱迪切等当代法哲学家构建法律理论的路径。塔玛纳哈以乔治·赫伯特·米德、伯格、拉克曼、阿尔弗雷德·舒茨的作品为基础对当代法哲学家的理论展开了批判,认为法律不仅体现社会与道德规范,而且是个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反映。第三,社会建构主义具有五个方面的潜在影响,一是社会建构主义对法律现象提出了更为全面和充分的洞见;二是社会建构主义包含着自然主义因果论;三是挑战了当下法哲学家方法论立场的一个基本方面,即由静态、孤立转向动态、历时、共时;四是社会建构主义的集体承认要素转变为由下至上看待法律的视角(国家法);五是关于“法律是什么”的思考。塔玛纳哈认为,并不必然推导自社会就建构的潜在影响:社会建构不可能是自然类的。第四,有关法律功能的理想化论述。许多哲学家将社会功能视为法律的一个根本要素,主要有三类主张:一是法律是一种功能类;二是法律的功能解释了法律的存在,但它却并非法律性质的必然/充分条件;三是将法律的功能等同于通过消除纷扰和解决纠纷来指引行为、协调行为/维持社会秩序。塔玛纳哈从迈克尔·摩尔的功能角度考察法律,提出了法律的功能性分析的双重假定:一是法律具有典型目的(功能);二是法律服务于作为整体的社会(功能所服务于的更为广泛的社会单位),因而论证假定不成立。并提出了法律的功能性目的与法律的任务。第五,法律体系与鲜活的社会关系的脱嵌。分析法学家假定,法律指引社会行为,如哈特认为次级规则为初级规则提供了基础,但塔玛纳哈指出,哈特未关注法律确定性和法律指引功能带来有害影响的一系列后果,这些后果与其主张的核心观点相反。法律体系的存在表明不确定性的出现。实际上,由律政官员担任职务的法律体系实际上导致法律与共同体脱嵌,法律体系不是自足的,法律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融为一体,且完全受制于社会因素。第六,法律所谓指引功能。分析法学家如哈特、拉兹、夏皮罗、杰拉德·波斯特玛都认为,法律的指引功能与实效相关。塔玛纳哈批判性考察了法律的指引功能,认为法律是事后运作的,经验证据告诉我们,法律的指引功能并不必然为真。第七,错误的社会实效命题。分析法学家有关社会实效命题的主张源自对于19世纪(奥斯丁)、20世纪(哈特、拉兹)国家法体系的假定,但社会实效命题如今为世界上许多法律体系的经验现实所证伪。塔玛纳哈指出,分析法学家的错误在于(国家)法律体系天然具有至高性、统一性,并垄断了一个社会中的法律形态——一种法哲学家们通过法律概念引入的隐藏在法律理论中的一种理想化。第七,解答“法律是什么”时的谬误。哈特对法律的分析是建立在一系列他没有考证的前提之上的,比如哈特的三个预设假定指定了一种单一的答案,在概念上否定了适宜于不同社会情境的、具有各自不同特征的多种法律形态存在的可能。但哈特之后的分析法学家开始认真看待其他类型的法律,如拉兹关注全球化、国际法等。另外,法律人类学家亚当·霍贝尔“探究法律的概念就如同追寻圣杯”也凸显出法学理论要从法律的社会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法律社会学家马克·格兰特的观点、分析法学家麦考密克等也都提出了类似的主张。接着,塔玛纳哈将有关法律的惯习性识别作为起点,提出惯习主义进路。
最后,反思经验主义与分析法学两种研究进路。塔玛纳纳再次总结了分析法学家的命题,认为分析法学家应当关心塔玛纳哈提出的观点。理由在于:第一,法律的哲学理论与经验理论的取向、目的都各不相同,可以从彼此身上借鉴。第二,分析法学家应当对经验主义抱持开放态度。法律是一种社会制度,法律理论必须符合法律的社会实在,哲学进步体现在建构以经验素材为基础的法律理论上。
正如赵英男老师在译后序中指出的那样,虽然塔玛纳哈眼中的法律极为复杂,但是法律所从属的生活更为复杂。如同社会学进路只是理解法理论的一种方式,法律也只是我们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如同一剂药品,不同的人服用可能会有不同的“副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法理论的社会学进路为我们理解法理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也许仅是透过一点点缝隙,便足以让我们窥见社会科学的广阔世界。仿佛海边不经意间拾起的贝壳,就足以让每一个游子找到心灵的归宿。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