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已荣休)王亚新、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教授陈杭平、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刘君博三人合著,第二版荣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2024年)特等奖。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全新的民诉法教材框架
本书从初版开始,就采纳了全新的民事诉讼法教材框架,即:不再以民事诉讼法的立法体例为模版来设定民事诉讼法教材架构,而是按照实践中诉讼程序的基本展开过程,将教材内容大致分为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分别为:审判主体、诉讼主体、审理对象以及包含在诉讼流程中的各种程序。审判主体指与法院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包括案件受理范围、管辖和审判组织。诉讼主体涵盖了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共同诉讼、代表人诉讼和第三人。审理对象则是程序处理解决的客体或问题本身,由诉讼标的、诉讼类型、审理范围和证据、证明等内容组成。各种程序则包括民事诉讼流程从起诉立案开始的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和小额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和非讼程序。
2.别出心裁的体例样式
本书主干部分表现为各个章节由“正文”和“延伸讨论”两部分组成。“正文”部分以我国法学界和实务界大致存在共识的知识点为中心,简析本章重难点,并大量使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设例”,真正实现民事诉讼法学的“教”与“学”。“延伸讨论”部分则通过深化细化知识点或者拓宽理论学说,深化知识理解、拓宽读者视野。
在主干部分外,本书还包含有一套内容丰富的附录。“附录一”将全书各个章节涉及的司法解释名称及其缩写列为一览表,读者可以借此方便地检索到相关司法解释。“附录二”为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题示例,供教师和学生对本书内容进行练习时参考。“附录三”为案例分析作业示例,包括学生案例分析作业的基本要求和示范文本。“附录四”则对全书中出现过的图形、表格予以编排并以目录展示,便于读者迅速查阅。为方便读者对相关专业术语以及作者认为需要特别强调的关键词进行检索,“附录五”专门设置了索引。并在“附录六”将本书参考文献出现的位置等以一览表的形式予以罗列。
3.最新规定,最新理论
此次修订,根据最新法律规定及最新民诉法相关理论,对第3章受理范围、第4章管辖、第9章共同诉讼、第10章代表人诉讼等章节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幅度较大的修改和补充;还对第18章有关非讼程序类型重新划分,增加了“指定遗产管理人案件”程序的相关内容,以反映立法的最新动向。此外,还对第一审受理民事案件、第二审上诉案件、再审案件的受理及审理结果等相关数据,附录中司法解释、关键词及参考文献进行了更新和补充。
4.学生本位,读者视角
无论是颠覆传统的框架思路,还是内容丰富的体例样式;无论是大量出现的“设例”,还是精心设计的“附录”;都以读者视角展开,充分体现学生本位。通过体系化的框架思路,便于学生更好了解民事诉讼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学生更好运用民事诉讼法;通过课堂教学、成果检测、高阶拓展等不同内容的设计,便于学生更好掌握民事诉讼法。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