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智能跳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李智勇
3月29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人民邮电出版社、智元法律课堂及承泽商学联合主办的“2025人工智能时代法商年会”在京举办。在圆桌交流环节中,聚焦“人工智能法商融合探索”议题,智能跳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李智勇围绕人工智能与法律结合的创新模式、技术挑战及行业未来发表见解,并为现场嘉宾及观众勾勒出一幅AI赋能法商的前沿图景。
AI+法律未来图景:从工具辅助到系统重构
李智勇从技术演进视角展望未来。他归纳出AI与法律结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工具辅助(诸如法律检索)、人机协作(算法驱动+人工复核)及全自动裁决(尚属科幻设想)。
工具辅助模式方面,以国际法律科技公司Harvey为例,AI作为高效工具,助力律师高效完成文书撰写、案例检索等标准化作业。李智勇说:“当前,AI对法律职业的冲击已然显现,然而,在复杂事实认定方面,仍需依赖人类的经验和智慧。”
人机协作模式:类比滴滴司机与算法配合,AI承担基础工作,人类负责关键审核。他预测,短期内法律行业或将采用此类模式。
全AI驱动模式:以“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为例,设想未来案件处理或可全程数字化,通过输入证据由AI直接生成判决结果。尽管这一模式尚属科幻,但李智勇表示,当AI智商与数据精度跨越阈值后,人类或仅需负责价值观审核。
技术上限才是突破口:数据精度决定AI效能
针对企业如何在创新与合规间寻求平衡,李智勇说:“突破法律下限绝非正途,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技术上限的突破。”李智勇援引“DOS模型”表示,AI效能的核心在于数据对现实场景的精准描述能力。“若能将案件背景、证据链条完整数字化,AI或可比肩智商200的超级专家。”但他坦言:“当前法律数据的采集、整合及合规成本仍是瓶颈,只有当知识、模型与场景形成‘智能飞轮’,AI才能真正颠覆行业”。
AI与法商融合的“智能临界点”
李智勇认为,法律与AI的深度融合正逼近“智能临界点”。“法商领域本质是智能的博弈,与编程一样立于技术潮头。”他呼吁行业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今天的每一场真人会议都弥足珍贵,未来或将由数字人主导”。
编辑:薛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