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人民邮电出版社、智元法律课堂及承泽商学联合主办的“2025人工智能时代法商年会”在京成功举办。在以“人工智能与法商融合探索”为主题的圆桌交流中,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巨莹博担任主持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飞,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智能跳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李智勇参与讨论。他们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法律、数字技术与法律规制的冲突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服务的未来路径展开深度对话。
人工智能前沿法律:从工具到规则的深度重构
圆桌交流首先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法律的探索”。郑飞表示,在探索人工智能前沿法律时,我们面临“规则论”“工具论”“本体论”三条路径。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并解决“算法透明度”和“算法歧视”所带来的挑战。
图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飞
他举“AI幻觉”之例,阐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或致法律文书误引风险,呼吁法律人先独立思索,再借AI工具校验。此外,郑飞提出法律与技术间的“代际鸿沟”问题,如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知识产权认定、电子证据规则滞后等,呼吁构建阶梯式数字证据审查体系。
区别于传统法律:人工智能法律是社会公共资源的再融合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
吴沈括表示,“人工智能治理不应仅仅关注技术本身,而应从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高度出发。”当前人工智能落地过程中存在三大现实挑战:数据合规治理的弱化、模型使用中的责任模糊以及算力设计的不可持续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吴沈括认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是缩小数字鸿沟、实现资源再融合的重要路径。通过立法与政策引导,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双向匹配,才能真正释放技术红利。通过透明、可信且可行的政策设计,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推动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落地与未来图景:从工具辅助到系统重构
图为智能跳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李智勇
李智勇从技术演进视角展望未来。他归纳出AI与法律融合的三种模式:工具辅助(诸如法律检索)、人机协作(算法驱动+人工复核)及全自动裁决(尚属科幻设想)。
“真正的创新是突破上限,而非依赖技术规避合规风险。”李智勇认为,AI时代法商融合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而非简单依赖技术规避法律风险。未来企业应在合规框架下实现技术突破,以智能驱动重塑商业模式。
共识与展望:法商思维驱动新时代法律人转型
图为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执行委员会主任巨莹博
在圆桌总结环节,郑飞提出法律人需兼具“技术工具思维、法律思维与商业思维”,善用AI提升效率的同时防范风险;吴沈括强调透明度、可信度与可行度是AI与业务融合的关键锚点;李智勇表示,法律与AI高度契合的核心在于二者均以“智能”为基底,未来需持续探索动态平衡。主持人巨莹博总结称:“人工智能是效率,法律合规是收益。”
编辑:薛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