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人民邮电出版社、智元法律课堂及承泽商学联合主办的“2025人工智能时代法商年会”在京成功举办。在“法治护航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圆桌交流环节,《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副总编辑何伊凡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凯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傅穹、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主任谢会生等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环境变迁、新公司法实施影响、企业合规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环境变化与企业应对
圆桌首轮议题聚焦“未来五年人工智能对法律服务的冲击”。与会人员普遍认为,AI在提升法律效力的同时,也带来伦理与实务的双重挑战。
图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凯湘
刘凯湘表示,法学教育与司法审判的“人性内核”难以被AI替代,“课堂互动中的随机应变、案件审判中的价值权衡,是技术无法模拟的”。他预测,律师基础性工作(如文书撰写、案例检索)替代率或达30%~50%,但“专业判断与利益平衡能力仍是人类律师的护城河”。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
刘俊海则从历史阶段的角度分析了AI在法律领域的角色演变,提出AI可能经历“助手时代”“合作伙伴时代”“竞争者时代”甚至“终结者时代”四个阶段。他以美国律师因依赖ChatGPT伪造判例被罚案例警示:“AI幻觉风险需制度约束,法律机构应建立伦理审查与责任保险机制”。
图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傅穹
傅穹结合自身经历指出,AI在标准化咨询领域效率显著,但涉及复杂利益博弈时仍需人类经验。“文书自动化替代率或超80%,但商事谈判与危机应对仍是人类主场”。
图为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主任谢会生
谢会生坦言律师行业的“生存焦虑”,认为AI倒逼行业升级:“客户需要的不再是信息搬运工,而是能预判风险、创造价值的智慧型服务”。他透露,团队已针对科技企业客户开发“人机协同”服务模式,但强调“AI结论必须经律师复核”。
新公司法落地:平衡保护下的治理升级
聚焦新公司法的实施这一议题,刘俊海以“四季隐喻”解析法律变革:中小股东借查账权、复制权迎来“春天”;债权人因注册资本五年实缴制步入“夏天”;董监高在追责机制完善下面临“秋天”;而影子董事制度的引入,让违规操控者感受到“冬日寒意”。傅穹强调立法中性原则:“若过度偏向某一群体,可能扭曲市场生态。新法核心在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同时约束权力滥用”。谢会生结合反舞弊实务指出,新公司法与刑法修正案(十二)形成联动效应,“企业内部腐败成本陡增,合规审计与刑事风险防控已成刚需”。刘凯湘呼吁理性看待立法初衷:“保护中小股东不等于削弱大股东话语权,公司治理需回归资本逻辑与契约精神”。
企业法治实践:从“事后灭火”到“全程护航”
与会人员还围绕企业法治实践与法律服务创新展开交流。刘凯湘表示,企业应在战略规划、内部管理与市场拓展中融入法治理念。谢会生认为,大多数企业纠纷源于“前期省小钱”——“一份未经审查的合同、一次违规操作,后期补救成本可能超初期投入百倍”,他建议企业将法务成本纳入战略预算。刘俊海表示“法商融合”理念,倡导企业家修炼“四商合一”(法商、智商、情商、德商):“法律不是束缚创新的绳索,而是基业长青的轨道;合规框架内,企业完全可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傅穹表示,“经济下行期,企业跨界扩张应慎用杠杆。合规管理不是成本,而是生存底线”。
编辑:薛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