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建工领域:存量纠纷与出海机遇并存

访北京乾成(郑州)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志浩

2025-03-26 16:57:12 来源:法治网 -标准+

李志浩 北京乾成(郑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2025人工智能时代法商年会即将举行之际,北京乾成(郑州)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志浩接受采访。李志浩曾有一段基层法官经历。转行做律师后,如今他的业务涉及建设工程、公司治理法律事务、重大商事争议解决等领域。他在代理多起标的额达亿元的案件,秉持“敬事而信”的理念,将法律思维与诉讼策略融合,有效助力客户实现合法诉求。访谈中,他结合职业经历、建工领域实务及法律服务趋势,阐述了对行业发展的见解。

法官转型律师:优势与挑战并存

李志浩坦言,法官转型律师具有一定的职业优势:一是通过长期接触区域性司法实践,对案件处理逻辑及裁判思维有深入理解;二是大量案件处理经验积累形成的专业敏感度,在类案争议焦点、事实认定层面经验丰富。他以建设工程纠纷为例指出:“法官通过长期处理大量案件,对施工链条中的合同关系、结算争议等有天然洞察力,这对诉讼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持。”

但转型之路亦非坦途。他认为,法官转型做律师需突破两大瓶颈:一是需重新构建跨地域案件处理能力;二是商业思维的缺失,“谈案技巧、客户维护、品牌建设等能力,是法官职业中鲜少接触的领域”。他建议转型律师保持开放心态,主动学习商业逻辑,同时依托团队协作弥补短板。

法律科技:工具赋能,但无法替代“人的智慧”

面对法律科技浪潮,李志浩持审慎乐观态度。他认为,人工智能在文书生成、案例检索等环节可提升效率,但复杂案件的策略分析、客户需求捕捉及法庭对抗仍需律师的经验与创造力。“例如,ChatGPT能辅助提炼观点,但无法替代律师对庭审节奏的把控和对法官心理的预判。”他表示,当前法律数据来源受限,加之司法实践的区域性差异,技术工具的落地仍需时间。

对于年轻律师,他建议“善用技术但不依赖技术”,“法律科技是‘放大器’,专业根基扎实才能用好工具。若盲目追求技术而忽视实务积累,反而会限制成长。”

建工领域:存量纠纷与出海机遇并存

谈及擅长的建设工程领域,李志浩分析称,当前建工案件呈现“链条式爆发”特点。房地产行业波动导致总包、分包、材料商等多环节纠纷激增,且案件执行难度加大。“但危中有机,旧改项目、海外基建等新需求正在打开市场。”他透露,其团队近年年均处理建工案件超70起,并开始探索出海法律服务。

“中国建工企业出海面临的法律环境复杂。”他举例称,某江浙客户在泰国承接项目时,因当地用工文化差异险些引发纠纷,最终通过前期风险审查化解危机。“这类需求催生了涉外法律服务的蓝海,但律师需打破地域思维,主动对接客户需求。”

法商融合:跳出法律思维,拥抱商业逻辑

李志浩认为律师应注重商业思维的培养。“法律服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非单纯提示风险。若不能理解行业逻辑,很难获得客户深度信任。”他以合同审查为例指出,机械修改条款可能导致合作“流产”,而站在商业角度平衡风险与效率,才是律师价值的体现。

对于青年律师成长,他建议“先做好助手,再成为专家”。“律师初期比拼的是配合能力——理解需求、预判动作、主动补位。面对2025年的行业变局,李志浩将“突破舒适区”作为关键词。他计划深化与沿海地区律所的合作,探索建工出海、涉外争议解决等新业务,同时推动团队知识管理数字化。“律师行业没有永恒的安全区,唯有保持敏锐与开放,才能跟上时代浪潮。”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