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樊光中:合规管理需与AI共生 重构治理逻辑与手段

2025-03-14 18:19:32 来源:法治网 -标准+


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各行各业的当下,传统合规管理体系正面临颠覆性挑战。2025人工智能时代法商年会即将举行之际,作为《合规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樊光中在接受专访时指出,AI技术已如同“虚拟人”般渗透至企业运营的毛细血管,合规管理的核心逻辑虽未改变,但治理与管控技术、手段亟需技术化重构,方能应对合规主体确认、知识产权与数据合规、道德与伦理风险等新兴挑战。

《合规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主要起草人之一 樊光中

AI化身“虚拟人”:合规管理逻辑不变,监督手段需迭代

樊光中形象地将人工智能比作“虚拟人”——它模仿人类思维执行任务,却因无实体而更具隐秘性。“AI必须像人类一样遵守法律法规、商业道德和社会伦理,但其行为隐匿于数据流中,风险识别与追责难度陡增。”他强调,合规义务的底层逻辑无需颠覆,但监督方式需从“盯人”转向“盯数据”,强化逻辑与推理等算法模型设计合规、数据来源合规性及至生成结果的全生命周期合规审查。

他以AI生成报告为例:人工需数日完成的分析,AI仅需几分钟,但结果可能隐含数据侵权或道德伦理偏差。“若AI‘助理’使用了非法获取的数据,合规主体责任应归于开发者或运营者。然而,当前法律对‘虚拟人’合规主体权责归属仍存空白。”樊光中呼吁,未来需针对AI应用出台行业性法规或专门法,明确合规责任链条,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未来3-5年合规风险聚焦三大领域,企业需筑牢“数据护城河”

面对AI技术对市场销售、合同履行、售后服务等场景的深度渗透,樊光中预判,未来3-5年企业合规风险将集中于三大领域:数据隐私泄露、知识产权侵权及道德伦理失范。“AI无差别抓取全网数据时,可能误触他人知识产权;其决策缺乏共情能力,算法歧视,易引发道德伦理争议。而海量数据处理中,隐私泄露风险亦如影随形。”

对此,他建议企业立即行动:一是系统梳理企业积累的业务实施与管理知识、数据资源,构建私有化AI数据源,确保数据采集、使用合规;二是推进本地化AI部署,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训练模型,避免依赖公有云导致的失控风险;三是联合律所、监管机构共建合规生态,将企业确定的法律法规标准等合规义务约束的业务运行逻辑规则嵌入算法设计,实现“合规从代码开始”。

合规科技成刚需:AI赋能效率与风控双赢

针对企业普遍面临的“合规拖累效率”质疑,樊光中直言此为伪命题。“合规是经营底线,合规致远才是高效率,违法的高效率毫无意义。真正的矛盾在于自愿性合规承诺长期主义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他提出,合规经营管理AI恰是破局关键——通过将业务合规逻辑转化为算法,可大幅降低管理成本。

对于青年律师,樊光中建议“拥抱AI、深研业务”:“AI不懂行业特性,律师需将法律思维与企业业务实际运行规律结合,才能设计出适配的合规运营规则。”而企业家则需警惕“盲目上马AI”贴AI标签:“通用模型犹如毛坯房,企业需用自身业务数据资源、业务运行规律‘精装修’,才能让AI真正成为企业经营合规帮手。”

“小步慢跑,实为最快。”樊光中总结,AI时代的企业竞争,本质是“合规底线”+“科技效能”的融合艺术。唯有将合规基因植入科技血脉,方能在颠覆性浪潮中行稳致远。


编辑:薛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