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法律与商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时代命题。2025年人工智能时代法商年会即将举行之际,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策略律所)执行主任、中国发明协会独角兽创新分会理事巨莹博接受采访,基于其横跨法律与科技领域的实践经验,从监管挑战、行业实践、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剖析AI时代法律人的破局之道,探讨如何引导科技向善发展,并对律师职业路径以及企业家合规经营提出了相关建议。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执行委员会主任、中国发明协会独角兽创新分会理事 巨莹博
AI法律挑战:监管滞后与责任边界亟待明晰
巨莹博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痛点归纳为四点:监管滞后于技术应用、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待完善、算法透明度不足、责任划分模糊。她指出,当前许多新兴领域如VR应用、深度推理技术(如DeepSeek)已衍生新型法律争议,但现行法律仍存空白。“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立法进程,需在数据确权、隐私保护等细分领域细化规则,明确公权与私权的平衡点。”
她建议建立立法机构与企业、法律及科技从业者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倾听应用层需求,“立法应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在责任划分上需清晰界定数据收集者与使用者的义务,同时提高违规成本,为科技向善护航”。
跨界实践:法律与技术的双向赋能
作为策略律所执行主任,巨莹博分享了自己团队的前沿探索:代理了国内首例比特币确权案、AI陪伴人格权侵权案等标志性案件,并牵头举办中英人工智能论坛,搭建科技企业与法律界的对话平台。她表示,法律从业者需跨越行业界限,不仅精通法律知识,更要深入探究技术逻辑与产业生态的内在联系。
“跨学科思维是核心竞争力。例如,我们的区块链团队中有律师曾从事矿机产业链工作,对行业痛点了如指掌。”她建议青年律师构建差异化能力,包括专业深度、服务性价比、人性化沟通等,“唯有纵深行业,才能提供不可替代的法律产品”。
法商共生:企业行稳致远的根基
面对科技企业的合规需求,巨莹博呼吁企业家“有所为有所不为”。“一项技术握于良知之手,可推动社会进步;若滥用则可能滋生诈骗等乱象。”她以李嘉诚“离开律师无法决策”的箴言为例,强调法律应贯穿企业全周期,“从合同设计到证据留存,合规前置可大幅降低风险”。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商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她特别提及母校三任院长对“法商融合”的传承——从“精商明法,敏思善行”到“润商有法,行稳致远”。“法商共生不仅是理念,更需融入决策基因。只有当立法者、企业家、法律人协同共进,才能实现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谈及即将召开的2025人工智能时代法商年会,巨莹博期待与立法界、学术界及企业代表深入探讨AI细分领域的法律盲区。“技术的未来取决于今天的规则设计。法律人应主动拥抱变革,在创新与规制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她表示,策略律所将继续以跨界实践助力行业生态建设,为AI时代的法治化、商业化探索提供“策略样本”。
在巨莹博看来,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法律不仅是约束,更是护航之手。唯有坚持法商共生、科技向善,方能在这场变革中行稳致远。
编辑:薛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