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人工智能法律前沿:立法探索与实务挑战

访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郑飞

2025-03-14 18:20:05 来源:法治网 -标准+

人工智能技术狂飙突进,法律规则如何同步迭代?律师行业面临何种机遇与挑战?在2025年人工智能法商年会即将举行之际,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飞接受采访,详解全球人工智能立法进程与律师转型路径。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飞

国际与国内立法:从分散探索到体系化构建

郑飞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处于立法研究阶段。在国际上,欧盟通过《人工智能法案》,旨在确保人工智能的使用符合道德规范,并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该法案将人工智能技术划分为最小风险、有限风险、高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四类,并对高风险技术实施严格的监管。这一全面的监管框架标志着欧盟在引导科技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场景立法上,2024年,英国正式通过了《自动驾驶汽车法案》(Automated Vehicles Act),该法案旨在为自动驾驶汽车的部署建立全新的监管框架。国内则通过制定部门规章等方式,积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深度伪造等领域推动立法进程。

此外,联合国出台了一些人工智能治理文件,国内的法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人工智能立法的建议稿。郑飞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法的出台需协调各方的关系,包括安全与发展、不同价值取向、多种结构设计以及与传统部门法(如民法、刑法)的衔接等,以确保立法的成熟与完善。

目前,人工智能立法已被纳入国家立法规划。尽管其中存在着一些争论,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发展,制定统一的人工智能立法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律师行业:效率提升与责任风险并存

面对人工智能对法律实务的冲击,郑飞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AI工具虽然能提高生产力,但也会减少一些工作岗位。在人工智能大幅提升法律检索、案件分析效率的同时,也需警惕“人工智能幻觉”——生成虚假案例或错误法条。他举例称,美国已有律师因使用AI生成的虚假案例而被处罚。这要求律师必须核实人工智能输出内容,否则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律师也必须比AI更专业,这样才能应对知识平权时代当事人的更高要求。  

此外,自动驾驶、医疗AI、数据交易等领域将催生新型法律业务,这对律师来说,也是拓宽业务的良机。

青年律师突围:技术赋能与专业深耕

针对青年律师转型难题,郑飞教授提出三大建议:一是技术学习,理解人工智能等技术背后的基本原理以及专业术语,避免技术盲区。二是关注新兴领域的案例,鉴于各领域案例层出不穷,立法却往往滞后,律师需紧跟立法前沿,不断更新案例知识,以迭代升级个人知识库。三是进一步学习传统理论,“如果遇到新问题,但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适用,就需要通过已有的规则与理论去解释,这样才能办好案件”。

郑飞教授表示,对于青年律师来说,最感到困惑的应该就是案源获取。他鼓励青年律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宣传,提升个人知名度,从而吸引案源;同时,也建议他们积极参与行业大会、论坛等活动,以拓宽人脉、开阔视野。

最后,郑飞教授介绍了自己及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果,他在深耕传统刑事法学与证据法领域,同时聚焦“新技术法学”,以数字法学为主体,以生物技术法学和空天技术法学为两翼,尤其在数字法学方面构建了人工智能法、数据法、网络法及区块链法等四大分支,推动自动驾驶立法、数据合规等前沿法律研究。目前已经联合全国40余所高校及实务界打造“虚实融合”的跨学科团队,出版《人工智能法学》《区块链法学》等多部教材助力法学教育革新。


编辑:薛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