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时期红色法治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副教授 王斌通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十三年;是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丰富发展的十三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十三年。延安时期卓有成效的法治建设和厚重的红色法治文化积淀,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丰富的红色基因,是今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法治篇章的宝贵财富。从延安时期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智慧中汲取力量,有助于赓续红色法治血脉,传承红色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一、延安红色法治文化的核心内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延安红色法治文化的根本立场。党在延安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的高度,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陕甘宁边区司法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强调“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创造了崭新的依靠人民、便利人民、深受人民喜爱的人民司法道路。习仲勋在绥德分区司法会议上作《贯彻司法工作正确方向》的讲话,指出“司法工作是人民政权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和其他行政工作一样,是替老百姓服务的。这样,就要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股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马锡五概括了人民司法的优良作风:“我们大部分司法工作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骨干干部,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不断地受到革命锻炼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他们一般都是具有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这种审判作风是人民法院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反动法院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追求法治进步是延安红色法治文化的显著特征。党把《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纲领性文件通过民主立法程序上升为《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规范,显示出党对立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的同时,陕甘宁边区对犯人也给予了必要的人权保障。司法干部严格遵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中须尊重犯人人格的规定,认真执行高等法院制定的《监狱管理规则》《看守所规则》等制度文件。1949年9月,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马锡五、副院长乔松山在陕西省典狱长赵生英的工作报告上批示:“把犯人看成人,是一件很重要的思想问题”。司法干部根据坚持“犯人是人”的改造政策,辅之以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等,使犯人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增强了犯人改恶从善的信心和决心。绝大部分犯人变成了善良的公民,出狱后犯罪率极低,而且投入红色政权的建设中,受到干部群众的热烈赞扬。
(三)司法为民、利民、便民是延安红色法治文化的制度优势。党在延安时期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树立了人民司法的一面旗帜。“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突出特点是“一刻也不离开群众”,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司法工作的各方面,强调就地审理、巡回审判,注重调查研究、审判和调解相结合,建立起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便利群众的多元化解纷方式,在化解各种基层社会矛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司法工作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了极大提升。此外,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赋予了调解新的内涵,推动了调解文化革故鼎新。《陕甘宁边区民刑事件调解条例》和边区高等法院的指示信规定了调解的具体政策,确定了三项工作原则:(1)调解必须双方自愿,不能有任何强迫;(2)调解必须遵守政府政策法令,照顾进步风俗习惯;(3)调解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
(四)重视司法干部教育培训是延安红色法治文化的鲜明特色。党在延安时期自主创办了法学院系。1940年行政学院开设法律系,是延安高等干部学校中设立的第一个法律专业;1941年延安大学成立后,设立法学院,培养了大批司法干部和理论人才。法学院设中国政治、中国经济、根据地情况及政策、中国通史、国际问题等公共课,学习氛围浓厚,并成立边区“新法学会”等学术组织。通过教育,学员不仅深刻掌握边区建设、革命历史、革命人生观等知识,也具备运用边区法令、判例、调解等专业素养。同时,边区高等法院还通过编辑《陕甘宁边区判例汇编》《司法通讯》以及会议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司法人员法律知识和能力。边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司法会议为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的“边区推事审判员联席会议”,会期接近三个月,对司法政策、法律制度和监所问题等进行了详细讨论。
二、延安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延安市坚持从延安时期丰富的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以文化传承助力法治建设,保证了法治建设领域为民、便民、利民同步推进,实现了社会治理层面党风、政风、民风互促提升。
(一)坚持保护与研究并重,激活优势文化资源。一是发布《延安市实施〈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法治延安建设实施规划(2021-2025)》,为保护好、利用好法治文化资源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充分发挥“首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建成陕甘宁边区审判史陈列馆、陕甘宁边区检察史陈列室等一批法治文化阵地。三是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持续设立延安红色法治文化研究课题,启动《陕甘宁边区法院史》《陕甘宁边区廉政法制史》等编撰工作。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同步,形成系列经典品牌。一是以努力重现延安时期“十个没有”良好社会风气为目标,全面开展新时代“十个没有”系列创建活动,发布指导性创建标准,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二是传承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广泛开展“马锡五审判方式”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创建“马锡五式人民法官、人民法庭”。三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推行“两说一联”机制,建成“九平调解室”“虎森调解室”等调解基地,推行“苹果法庭”“能源法庭”“旅游法庭”等巡回审判方式。
(三)坚持改革与发展同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一是创新法治宣传平台,运用普法智能机器人、VR体验等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结合图文实物,讲好延安红色法治文化故事。二是创新媒体宣传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法治宣传”,大力推动媒体公益普法,开启“报、网、微、端、屏”五位一体法治宣传新格局。三是创作法治文化作品,拍摄普法电视剧《司法所的故事》等精品影视剧,组织“法润圣地”普法微电影、摄影大赛,将红色法治文化改编成陕北说书唱词,形成寓教于乐的宣传氛围。
总之,红色法治文化与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相伴而行。陕甘宁边区法治建设的事例、经验与成就,是延安红色法治文化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延安市多措并举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典型做法,提升了延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促进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教学宣传工作提供了“延安样本”。
编辑:杨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