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建设目标10周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也是我国网络法治建设阔步发展的30周年。
央广网推出了手绘趣味创意短视频专栏《数描中国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数字经济安全”等专项内容,通过画笔生动、立体、逻辑清晰地展示我国网络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打造强互动语境下的清新正能量,推动网络法治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群众内心深处,有效满足网民法治需求,提升网民法治意识。
数描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封面
二、措施成效
(一)用“小创新”代替“大灌输”,让“有趣”普法与“有力”普法相结合
在加强网络法治宣传方面,传统的“大水漫灌”式填鸭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众多专业的法律术语,对于理论基础薄弱的群体而言,往往显得晦涩难懂,学起来自然不乏“费劲”之感。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中广网《数描中国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小创新”代替“大灌输”的策略,没有走“一板一眼”的老路,而是充分运用了技术手段,如数据可视化、绘画艺术、视频制作等,通过创新的剪辑手法和动漫制作技术,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生动演绎出来,让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接受。这种“小创新”不仅激发了公众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热情,更提高了网络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有趣”普法与“有力”普法的完美结合。
(二)以“小切口”撬动“精聚焦”,把“想讲的”与群众“想听的”结合
网络法治议题的专业性,往往让普通网民感到陌生和遥远。事实上,网络法治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从个人信息的保护到数字财产的安全,从网络谣言的治理到网络犯罪的打击,网络法治的每一个方面都在守护着我们的合法权益,维护着网络空间的健康与秩序。因此,要使网络普法工作深入人心,就必须从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出发,精准选题,聚焦热点难点问题,让网络法治与网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实实在在的交集。
《数描中国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没有泛泛而谈网络法治的宏大理论,而是紧紧围绕着与广大网民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数字财产安全等,通过“小切口”切入,深入剖析这些议题背后的法律原理和制度设计,讲透网络法治的重要性,聚焦于把“想讲的”与群众“想听的”结合。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普法方式,更加“接地气”,既避免了普法工作的空洞和乏味,又增强了普法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网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了解法律、运用法律。
《数描“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 筑牢防线,守护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权益》手绘漫画
《数描“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 筑牢防线,守护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权益》手绘漫画
《数描“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 筑牢防线,守护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权益》手绘漫画
(三)借“小镜头”投射“大效应”,促进“遵纪守法”蔚然成风
在信息爆炸、网络无孔不入的今天,网络法治宣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在哪里,网民在哪里,网络法治宣传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普法的着力点就要放在哪里。网络法治宣传不能仅停留在纸面或口头,而必须紧跟网络发展的步伐,将普法的触角延伸至网络空间的每一个角落,确保网民在哪里,普法的光芒就照亮到哪里。
《数描中国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基于生动性的考量,以视频作为普法的主要载体,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将原本枯燥的法律知识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配以手绘生动的画面和恰当的音效,不仅提升了普法内容的吸引力,更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系列视频借“小镜头”投射出“大效应”,通过笔画的起承转合,巧妙地将复杂的法律条文和案例解析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语言,让公众在欣赏视频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让“遵纪守法”蔚然成风。
三、经验体会
网络法治议题虽然专业性强,但只要通过精准选题,聚焦广大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就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手绘动画短视频作为一种新颖的宣传形式,以其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特点,成功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这种形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宣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信息的传播力。
编辑:张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