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重庆市南岸区委网信办结合依法治国、依法治网工作要求,以进一步推动“八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目标导向,将青少年群体作为切入点,探索“公益+普法”模式,采取“四种思维、四条措施、四个拓展”,打造“南岸e行动”品牌。
e行动为青少年提供线下研学机会
二、措施成效
(一)“四种思维”塑造“南岸e行动”品牌内核
一是公益普法思维。为实现网络普法可持续,探索以“公益+普法”模式开展网络普法,坚持普法行动公益化,与公益慈善有机结合。联动重庆市慈善联合总会“人人公益”基金,连续3年为“南岸e行动”提供资金和公益项目支持,在普法的同时,为“独居老人的暖心汤”公益项目筹集到善款2万余元,服务属地社区老人。二是活动带动思维。网络普法是长期基础性工作,需通过阶段性、集中性、互动性活动让群众喜闻乐见,形成“长尾效应”。南岸区委网信办连续3年多跨协同,与相关单位共同策划实施活动,逐步积累活动口碑,为网络普法注入活力。三是受众导向思维。坚持“网络普法为人民”,注重提升普法体验。抓住青少年上网多、喜便捷、易激励的特点,指导区互联网界联合会研发“南岸e行动”微信小程序,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线上答题、观看微视频完成学法,还能赢奖品、做公益、参与线下研学。“普法微心愿”收集意见建议,线下回访,形成“重体验、喜参与”良性循环。四是品牌迭代思维。活动初期,常态化在暑假期间推出“暑期e行动”线上线下系列活动。随着工作融合、活动效果不断优化,纵深推进网络普法实践。比如,“南岸e行动·2024年网络安全暨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吸引61个单位、2167人参与,进一步提升全区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
小学生展示e行动中获得奖品
网信、公安在e行动中组织青少年走进警营学习法律法规
(二)“四条措施”确保“南岸e行动”品牌响亮
一是活动全程突出宣介。活动开始前,整合共办单位宣传资源,构建线上宣传矩阵,进行活动预热;活动进行中,通过政务公众号展示活动动态;活动结束后,邀请媒体收官报道,《环球时报》、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七一网等30余家央级、市、区主流媒体刊发相关稿件100余条。二是多元联动合力传播。深化央媒、市媒、区媒、商业媒体、自媒体矩阵“五媒联动”,尤其善于运用互联网传播规律,统筹共办单位传播合力,发挥“进圈入群”宣传引导机制优势,发动“网络大V”、机关干部、网络文明志愿者等进行“社交化传播”,解锁流量密码。在活动策划中注入互动创意,以“增加抽奖次数”为激励,引导参与者自主转发活动海报。三是常态长效增加曝光。每年开展1至3次“南岸e行动”,探索将品牌宣传与群众性工作相结合,增加品牌曝光度。例如,在2024年网络安全宣传周“金融日”,借力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金融科普花花车”,在开埠遗址公园开展“南岸e行动·网络宣传公益活动”,提升社会知晓度。四是总结升华形成案例。善于从“公益+普法”实践中多维度总结提炼成功经验,讲好南岸普法故事、公益故事、网络文明故事等,积极报送案例,突破传播壁垒,打响“南岸e行动”在全市、全国的品牌知名度,并为其他同类型实践提供灵感启发。
“金融科普花花车”提升“e行动”品牌曝光度
(三)“四个拓展”助力“南岸e行动”品牌焕新
一是拓展普法格局。南岸区委网信办持续整合多方资源、完善普法格局,联合公安、司法行政、教委、团委等机关,以及社会公益组织、行业协会、互联网企业共同策划网络普法精品活动,协调区内高校、中小学广泛动员学生参与,“e行动”成为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合唱”。二是拓展普法对象。遵循“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全”的普法理念,选择青少年群体为切入口,发挥“一人学法,全家受益”的杠杆效应,逐步将普法对象拓展至社会全体。2024年南岸e行动“e起来学法”“e起学宪法”面向全体网民。目前,“南岸e行动”已累计吸引机关职工、学校师生、网络人士、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等20000余人次参与。三是拓展普法内涵。树立“用网络普法普网络之法”理念,“南岸e行动”不仅通过网络普及宪法、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着重考虑到青少年用网实际,特别增加了防网络沉迷、网络暴力、网络谣言和网络诈骗等普法内容供给。四是拓展普法方式。充分掌握时代特征、受众特点和内在规律,顺势而为、贴近群众,“线上+线下”双线普法。线上依托“南岸e行动”小程序、“掌新南岸”App开展在线普法,线下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阳民间故事”,潜移默化普及网络领域法律法规,让受众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会应用。
e行动常态化向公益项目“独居老人的暖心汤”捐赠善款、组织青少年参与
e行动中网信联合司法行政、属地部门向民企宣讲法律法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阳民间故事”成为网信线下普法的重要载体
三、经验体会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网络普法事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针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背景,新形势下的网络普法需与时俱进。一要灵活融合贯通,提升普法质效。网络普法是依法治国、依法治网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要有全局性、战略性思维,将其与其他长期工作有机融合。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慈善蓬勃发展,南岸敏锐地抓住公益、普法“殊途同归”的契合点,用实践证明“公益+普法”模式不仅是行之有效的网络普法路径,互联网也能赋能公益发展,营造公益全民参与、全网行动的良好氛围。二要树立品牌思维,形成常态长效。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资源极度稀缺的时代,网络普法要有“互联网思维”,先配置注意力资源,再供给内容资源。通过打造网络普法品牌,采用品牌打法,持续迭代升级,不仅吸引公众长期关注,还有利于在品牌上积淀优秀做法、形成广泛影响,带来更多优质资源和合作的“复利效应”,引领更多实践。三要把握传播规律,扩大普法影响。网络普法要善于“四两拨千斤”,用针对性、集中性发力吸引一拨人、教育一批人、影响更多人。南岸区用好青少年、“网络大V”这2个“支点”的影响力优势,掀起普法热潮。例如,在重庆市首届“互联网+故事”普法大赛中,南岸区邀请“大V”“谯华”主持“#渝E普法·与您同行”话题,带动全网点赞、转发普法短视频,单期视频阅读量突破10万+,单个话题阅读量超过330万次,将单向式普法转变为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获市委网信办肯定,为网络普法传播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样板”。
南岸区在重庆市首届“互联网+故事”普法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南岸e行动 e起学宪法”活动海报
编辑:张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