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广东省委网信办:构建立体式网络普法矩阵 为孩子筑起一片清朗网络空间

2025-03-03 15:32:1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一、总体思路

每一朵鲜花都应该盛开,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守护。网络空间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打开了“新大门”,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隐私泄露、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等一系列风险,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广东省委网信办以提升未成年人网络法治素养为目标,广泛凝聚网站平台、学校、青少年宫等社会各界普法力量,共同打造多元化立体式网络普法矩阵。一是坚持强统筹。依托省重点网站平台工作例会,整合省内网站平台普法资源,定期布置重点普法任务,充分调动网站平台参与网络普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打造增长极。发挥广东媒体内容生产优势,精心制作普法系列专访、数据动图、创意海报、AI动画短视频、普法一堂课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有效提升网络普法针对性实效性。三是挺进最前沿。推动网络普法课程进校园进课堂,举办网络普法创意集市活动,将普法带到未成年人身边,让未成年人在可感可触中主动学习网络法律法规。

image.png

一图尽览网络法治三十年拼图

image.png

image.png

普法活动现场照片

二、措施成效

紧紧围绕“普网络法”和“用网络普法”,在资源整合、阵地拓展、提升趣味、作品创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积极创新,聚焦全社会关心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法治问题加强普法,不断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屏障。

(一)汇聚涓滴之力,拓展普法阵地

既用足用好网络普法资源,又积极推动网络普法进家入校,团结凝聚各方面未成年人网络普法力量。一方面,统筹网上普法力量。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省重点网站平台工作例会重要内容,联合南方网、金羊网等省内重点新闻网站和腾讯、UC等头部商业平台在内的30多家网站平台,每月共商共研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工作,共同打造普法内容精品,集中力量开展宣传推广,让优秀作品走出广东、推向全网。同时,积极组织属地正能量网络名人在微博等重点平台转发评论优秀普法作品,营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良好网上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开辟网下普法渠道。联合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单位,策划制作“E起提升粤向未来”青少年网络素养精品课,推出网络法治、网安教育等6个篇章,获批进入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更好帮助青少年学习网络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网络合法权益。

(二)丰富形式手段,壮大普法声势

要深刻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创新普法传播载体,围绕不同受众需求,积极开展新语态普法、互动式普法、可视化普法,不断提升普法覆盖面和针对性。一是打造自有普法平台。发挥“粤学习”客户端的传播优势,向123万注册用户广泛宣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向学生、家长等重点人群精准推送有关普法文章,有效提升普法触达率影响力。二是推出系列专题报道。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为主题主线,策划推出包含长图、动图、海报、专访等在内的系列专题报道。其中,数据动图产品《良法善治护航!数看网络法治三十年那些实践成就》,全面呈现我国网络法治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展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获学习强国全国总平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多家主流媒体平台转发;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反对网络暴力、抵制网络水军、共治网络谣言等主题,制作《用心陪伴,守护“小网民”探险网络世界》等四组风格鲜明的手绘网络普法创意海报;开展“网络经纬”系列专家访谈,邀请曾经担任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工作顾问、专家建议稿起草人现身说法,讲述未成年人网络普法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内涵。三是善用新技术新手段。运用AI等前沿技术制作三期动画普法短视频,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深刻揭露网络暴力、个人信息泄露等对个人身心造成的严重伤害,运用旁白的方式告知未成年人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抓住受众需求,提升普法趣味

如何抓住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接受法律熏陶,是做好未成年人网络普法的关键所在。广东省委网信办联合南方都市报社,选取广州市第二、第三少年宫等学生密集场所,着眼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实际需求,采取创意集市的活动方式开展线下普法活动,吸引了上千人次的孩子与家长现场参与,更有孩子被活动形式及内容所深深吸引连续参加相关活动。一是提高参与度。普法线下活动采取打卡集章的方式,孩子们通过参与游戏进行问答互动,可获得打卡印章,并用印章兑换礼品,孩子们兴趣盎然、踊跃参与,活动氛围轻松愉快。家长们对这种新颖接地气的普法方式赞不绝口,认为通过游戏互动体验的方式,既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直观地学习理解网络法治知识,也让家长有机会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法治意识形成过程,比传统的说教更有效果、更有意义。二是提高可玩度。以轻快、简明、亲切、易懂的文案,将抽象的网络法治概念具体化,精心设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飞行棋、“反网暴行动”套圈圈、“个人信息保护”六边形战士、“侦查网络水军”翻翻乐、“击垮网络谣言”投沙包等摊位,让网络法治知识“可看、可玩、可学”,加深孩子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是提高知名度。充分发挥《南方都市报》传播影响力,以“与法同行共护成长”为主题头版整版报道,每场活动推出预告海报、活动动态及视频等系列融媒体普法新闻产品,组织广泛推送传播,形成普法热度,吸引更多人关注关心未成年人网络普法,积极参与到有关活动中来。

image.png

未成年人保护海报

image.png

抵制网络水军海报

image.png

数据动图

image.png

反对网络暴力海报

image.png

普法一堂课

(四)推动资源共享,解决普法难点

对全省网信战线网络普法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倾听基层一线普法心声,针对基层普遍存在的创作水平不高、人员经费受限等现实问题,集纳全省网络普法优秀产品形成资源库,面向社会各界开放共享,有效解决基层普法的“无米之炊”难题。一是鼓励创作。鼓励有能力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网络大V”等各类创作主体,以提升未成年人网络法治素养、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主题,自主创作优秀作品,通过网络流量加持、推荐作品评选等方式,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参与性积极性。二是及时发现。发挥各地网信部门普法骨干作用,摸查属地网络普法作品,及时将优秀网络普法作品纳入网络普法资源库,进一步丰富网络普法内容和产品类型。三是择优推广。对网络普法作品优中选优,积极向各地网信部门、学校、少年宫、网信企业宣传推荐,投放到普法公益场所使用。如《让我们一起守护—给孩子的一堂网络普法课》结合真实案例,以深入浅出的互动交流,向未成年人普及网络法律知识,被少年宫、普法驿站、公益爱心书屋等广泛使用。

三、经验体会

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普法,要持续推动普法理念、思路、方法等各方面创新,持续拓展普法渠道、载体、形式,实现网上网下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image.png

“网络法治三十年”系列专访

(一)以点带面,实现四两拨千斤

网络普法工作中,要善用巧劲寸劲,找准关键节点,以最小的普法投入获得更多的普法产出。比如,依托省重点网站平台工作例会这样一个机制,就能统筹全省重点网站平台力量参与网络普法;建设网络普法资源库这样一个数据库,就能让优秀网络普法作品得到多渠道的全面展现;建设青少年网络素养精品课这样一门课程,就能让网络普法走入全省中小学课堂。

(二)守正创新,追求效果最大化

要开拓普法思路,敢于创新、勇于尝试,为网络普法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比如,在巩固网上普法阵地的基础上,推动网络普法触角向线下延伸,举办未成年人网络普法创意集市等线下普法活动,让家长和学生更加真实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主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用好新媒体普法的基础上,指导推动南方都市报社等权威媒体带头发挥网络普法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带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题共答,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社会共识。在传统创作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利用AI等前沿技术制作短视频,实现从剧本构思、角色设计到动画制作的全流程自动化,带来全新的创意呈现和视觉体验,展现出科技、艺术与法治的高效融合。

(三)化繁为简,增强普法吸引力

面向未成年人网络普法,关键在于易接受、乐参与。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眼光设计普法产品,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融入新奇有趣的元素,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树立主动学习法律的兴趣爱好。在普法游戏的设置上,需突出简单好玩有趣;在法律条文的宣传上,需善于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在活动模式的选择上,需优先选择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普法。

编辑:张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