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网信办:以民俗文化赋能 敲响农村网络法治宣传的“大门”

2025-02-27 16:03:2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一、总体思路

网络法治宣传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面向网民尤其是面向农村老百姓开展网络法治宣传的任务十分艰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辖9县2区,全市户籍总人口431.68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10.7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5.66%(2023年末统计数据),还有300余万人为非城镇户籍人口,境内有壮、汉、瑶、苗、侗、水、仫佬、毛南等8个世居民族,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家乡,也是“世界铜鼓之乡”。针对上述河池市人口当前分布现状和区域民族特色,只有结合河池辖区农村地区现状特点,充分借助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和丰富民族风俗文化,统筹各级各部门资源,聚焦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位运行及各类诈骗手法不断翻新等现象,将网络法治宣传内容融入当地民俗特色文化中,以山歌、新媒体等形式赋予普法新内涵,才能让网络法治宣传向农村纵深推进,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网络法治宣传力度、深度和广度,营造农村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辖区内广大农村群众网络法治意识。

2024年3月8日,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利用非遗剪纸技艺开展法治宣传

2024年12月5日,河池市金城江区在文化广场举办“宪法宣传周”“宪学宪行”活动

2024年11月14日,河池市环江检察院干警向群众介绍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

二、措施成效

(一)民族节庆赋予农村网络法治宣传全新的内涵

河池市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浓郁鲜明,辖区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特色民俗文化有“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传统民族节庆有仫佬族“依饭节”、环江毛南族“分龙节”、瑶族“祝著节、蚂拐节”等,借助各地举办的民族节庆活动,把网络法治知识带到少数民族地区,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网络法治意识,筑牢民族地区网络法治防范意识,促进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2024年以来,河池市借助举办各类民族节庆活动期间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法治宣传活动,如大化瑶族自治县举行“三月三”歌圩节法治宣传活动,东兰县借助“河池网红歌圩暨东兰县泗孟乡第三届歌坡节”活动的契机,将法治大餐带到辖区各族群众身边。

(二)丰富民俗文化成为农村网络法治宣传良好的载体

紧扣河池辖区农村老年、妇女群体人员居多的特点以及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家乡,充分利用底蕴深厚的农村山歌文化,聚焦电信网络诈骗、个人信息保护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痛点,结合当地群众喜好,采用壮、汉、瑶、苗等民族唱调,将网络法律法规条款编成一首首通俗易懂的普法山歌作品,让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农村,融入群众生活中,深受广大农村群众喜爱。2024年以来,全市共举行山歌普法传唱演出200余场次,编撰普法山歌400余首,受益群众近20万人次。如《壮族交安山歌》将文明交通理念和交通安全知识融入山歌里,让广大群众入心、入脑。

2024年12月4日,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开展“宪法宣传周”“宪学宪行”活动

2024年3月30日,河池市东兰县人民法院组织青年党员干警向群众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河池市凤山县组织开展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凤山活动

2024年2月22日,河池市南丹县公安局治安宣防讲师团走进八圩乡立坳村开展禁毒、反诈宣传

(三)基层组织作用延伸农村网络法治宣传的触角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党员开展网络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村民小组长的带动引领,把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千家万户,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网络法治意识。同时,抓住公益电影下乡的契机,向群众播放网络安全宣传片。依托村级应急广播,开展防网络诈骗等案例宣传,将网络安全宣传送到群众身边,不断扩大农村网络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2024年以来,通过村级应急广播宣传典型案例和公益电影下乡向广大农村老百姓普及网络法治知识,30余万名群众受益。

(四)新媒体普法给农村网络法治宣传带来新体验

针对当前农村老百姓在闲暇之余喜欢观看抖音等短视频的特点,河池市用活用好各类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加强抖音等各类短视频平台网络普法作品推送力度,努力将一个个网络普法视频呈现给辖区广大农村群众,让他们在感受新媒体魅力的同时能够获得网络法治知识的滋养。同时,进一步借助属地政务新媒体的传播能量,逐步打造属地网络法治宣传格局,积极营造普网络法、用网络普法的良好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氛围。2024年以来,属地各网络平台及政务新媒体积极转载各类网络法治宣传作品或典型案例近1000篇次,受益群众近50万人次。如属地“平安南丹”视频号推出系列反诈小短剧,其中小视频《我唱山歌你来听刷单诈骗要小心》被“国家反诈中心”新媒体账号平台转载。

2024年4月9日,以“山歌普法进乡村·共唱民族团结情”为主题的普法山歌会在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百林乡那莫村举行

三、经验体会

河池市以广大农村老百姓为主要普法对象,根据这个群体的特点和民族风俗特色,把各类法律法规知识融入当地民俗文化中,以山歌、新媒体等形式赋予普法新内涵,再通过农村基层组织,把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延伸到基层“最后一公里”,成效明显提高。一是农村网络法治宣传工作需要持久推动,特别是开展网络法治领域普法更是如此,随着新技术新应用迭代升级,法律法规也将不断丰富完善,随之而来的法治宣传工作也将更加繁杂。二是农村网络法治宣传工作需要有“个性”,既要结合当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形成特色宣传;又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融入互联网传播平台。如河池广大农村老百姓既爱观看短视频,也热爱山歌,只有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所开展的法治宣传活动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三是农村网络法治宣传工作需要协调配合,部门单打独斗会让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深度不够,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发力,才能在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奏响网络法治宣传新篇章。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