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2024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群体的网络保护类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浙江省宁波市委网信办把《条例》普法宣传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加强横向联动,强化纵向贯通,创新普法宣传形式载体,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全力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普法宣传格局。
二、措施成效
(一)统筹推进扩大影响力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浙江省宁波市委网信办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普法宣传,注重上下联动和部门协同,与10个区(县、市)委网信办以及12家市级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普法宣传活动方案,围绕“E起护未来”活动主题,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将“法治开学第一课”“抵制网络谣言、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等专题教育”“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精品课程”等纳入活动内容,形成《条例》普法宣传协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统筹线上线下宣传,策划举办“E起护未来”《条例》普法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良好氛围。
“网络大V”宣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倡议书》
(二)创新形式提高传播力
策划举办《条例》普法宣传启动仪式,以魔术情景剧《信息去哪儿了》展示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提醒未成年人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用快板《E法护航,“甬”有未来》和互动问答,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知识点巧妙融入表演中,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将单向普法宣传变为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用歌曲《送你一朵七色花》唤起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关注,让更多人参与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来。新颖的活动形式,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实现“破圈”“刷屏”。央广网、环球网、浙江日报潮新闻、澎湃新闻、凤凰网、网信浙江、宁波日报甬派、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小红书、抖音、东方热线等主流媒体及平台聚焦“你见过集魔术情景剧、歌舞、快板于一体的普法启动仪式吗”,主动进行推送,线上直播观看人次突破2万,全网累计总阅读量700余万人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普法魔术表演《信息去哪了》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普法宣传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三)强化互动增强渗透力
契合未成年人心理需求,重点强化参与性和互动性。线下活动中,现场布置主题打卡框,搭建趣味主题小游戏区域,设置签名墙邀请未成年人及家长签名留念,制作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标语海报,营造热烈喜庆的良好氛围。搭建起互动舞台,通过射箭互动—击碎网络不良信息、投壶互动—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套圈互动—向网络沉迷说不等多种生动有趣的互动游戏,激发未成年人参与热情,寓教于乐让未成年人学习掌握《条例》要点。在线上平台,制作上线了普法宣传主题视频、普法四格漫画、普法知识问答、对“不良信息”说NO——网络普法小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将《条例》的相关条款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宣传,重点突出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关键内容。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普法宣传线下活动现场
三、经验体会
宁波市《条例》普法宣传系列活动的成功开展,得益于新颖的普法内容形式和多渠道融合的宣传方式。一是全链条贯通。浙江省宁波市委网信办发挥党委部门统筹协调优势,发动教育、公安、法院、检察院、广电、报业、团市委、关工委、妇联等部门以及10个区(县、市),协同推进,发挥好“法治副校长”“未检妈妈”“网络大V”以及家长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打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全链条。二是全过程创新。除了市级层面独具特色的普法活动,各区(县、市)持续擦亮网络普法卡通IP“小扣宝”“法律大篷车”志愿服务、优化普法“文艺通道”“红绿蓝”网络普法、“城南晚风集”活动等特色活动品牌,深入推进“德之未来”法治进校园公益计划、绿色讲师互动解答、每周一节法治教育课、创意普法海报设计、青少年法治绘画比赛等活动,以未成年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提升普法宣传活动质效。三是全媒体传播。为增强宣传实效,浙江省宁波市委网信办联动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会同各级各部门政务新媒体、自媒体,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矩阵,强化互动与传播,系列活动触达人群总量近千万人次,实现了普法宣传的效应倍增。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