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选手讲述《拒绝网络暴力》故事
一、总体思路
2024年3月1日,中央网信办印发《2024年网信系统法治宣传工作要点》,对全国网信系统法治宣传作出统一部署,将重庆举办“互联网+故事”普法大赛纳入全年网络法治宣传活动。重庆市针对普法“传播之痛”“接受之堵”“合力之难”等痛点难点问题,策划举办首届“互联网+故事”普法大赛,始终突出“系统化创新”“形象化呈现”“故事化表达”,推动创作普法短视频500余部,全网自然传播累计阅读量3298万人次,为新时代普法工作攻坚克难作出积极探索。
二、措施成效
(一)实施“四个挖掘”,着力破解“传播之痛”
“传不开”“传不深”,是普法最大的“传播之痛”。大赛着眼提升传播力,探索破解“互联网+短视频+讲故事”传播密码。一是挖掘故事内核。坚持“内容为王”,从大量执法案件、新闻报道、网络热点中挖掘典型法治故事,挖掘爱情、亲情、温情等情感元素催生共振共鸣共情。通过巧妙设问、“埋梗”增强脚本吸引力和趣味性,形成符合平台调性、网民口味的“活剧本”。同时,运用跟拍、特写、转场、混剪等拍摄剪辑手法,形象化呈现,形成“爆款新宠”。二是挖掘议题设置。在微博、抖音、视频号、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开设“#重庆市首届‘互联网+故事’普法大赛”“#渝E普法·与您同行”等话题,引发网民广泛关注、纷纷点赞,《最好的礼物》等短视频赢得数千条跟评点赞,引起“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中央媒体、政务号和自媒体“大V”关注转发。例如,微博“大V”“@谯华”转发视频《激情背后的真相》,单期视频阅读量突破10万+,单个话题阅读量超过330万。三是挖掘传播渠道。联动七一网制作推出大赛专题网页,全程集纳活动动态和参赛视频,集中展示大赛动态和成效。深化央媒、市媒、县媒、商媒、自媒体矩阵传播,全程展播优秀作品,适时发布大赛预告、动态、讯息,推动全市网格员“进圈入群”、户外大小屏展播,持续推送文字、图片、视频信息400余篇,全面掀起网络普法热潮。四是挖掘传播动力。坚持效果导向、整合力量,始终把网络传播情况作为大赛评比的重要内容,创新实施“传播—报名—决赛—复播”赛制,将多层级、各方面的创作者、组织者、受众转化为“传播者”,协同整合“五媒联动”、社交化传播等资源,形成强大传播合力。
九龙坡决赛颁奖现场
《最好的礼物》故事民警
参赛选手讲述《广场舞大姐“骗”诈骗分子》故事
(二)实施“四个转化”,着力破解“接受之堵”
针对法律法规法条专业性强看不明白、枯燥乏味看不进去、自说自话看不下去等“接受之堵”,大赛积极探索打破普通大众与法律法规之间的专业壁垒。一是探索从“法言法语”到“网言网语”的转化。注重在故事中植入法条、融入法治文化,将概括性、严谨性、专业性都很强的“法言法语”转化成形象化、情感化、人物化、口语化的故事语言、群众语言,辅以网络热词、网络符号,直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鲜”“易懂”“可信”“真情”的期待。二是探索从“法治案例”到“普法故事”的转化。大赛明确题材不限,积极引导参赛选手将抽象、条理化、冰冷的案例改编为形象、情节化、温暖的故事,强调关键在以小切口带出话题与思考、以小情节反映大主题。倡导“将钙片融入汤中”,在故事情节中自然流畅地引入法条、弘扬法治文化,潜移默化地普法。三是探索从“接受者”到“传播者”的转化。传统的普法往往居高临下,通过灌输的方式让受众被动接受。大赛通过分析大量普法优秀案例和爆款短视频,引导参赛选手聚焦老百姓关心的“网络沉迷”“网络诈骗”等热点痛点问题,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创作作品,做到内容“有用、受用、管用”,成功让受众主动自发传播,实现传播的能级蝶变。网民看后纷纷表示:“值得深思,要转家人看”“非常接地气,要发朋友圈”。四是探索从“大主题”到“小具象”的转化。倡导参赛者聚焦一个人、一件事、一张图片、一句法条等小切口,灵活运用内心独白、悬念、倒叙、反转、互动等技巧手法,强调“1秒钟吸引人、5秒钟留住人、1分钟打动人”,用痛点激发共情、用情节引发共鸣、用观点引起共振,在短小有趣的“活泼式”“剧情式”视频中,把法律条文讲“活”,让观众在情节跌宕、饱含价值的故事里深思受益。
参赛选手讲述《最好的礼物》故事
参赛选手讲述《暗网之舞》故事
(三)实施“三个联动”,着力破解“合力之难”
各行业各部门普法的侧重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投入的力量不同,如何协同联动形成合力成为新难题。活动整合多方力量,凝聚起强大合力。一是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联动。会同市司法局、市普法办、《当代党员》杂志社共同举办大赛,全流程协同、全方位协作、市区县联动,充分整合全市网信系统、司法系统资源,形成合力。指导九龙坡区委网信办、区司法局高质量承办初赛、决赛,打造形成普法活动样板。二是强化“五媒联动”。联动央媒、市媒、县媒、商业媒体、自媒体,实现“一家首发、大家转发”,网友广泛关注、积极评论,纷纷为故事主人公和视频点赞,称“汪妈妈好样的!”“这种普法视频真的很好”“拍得好寓教于乐”。三是强化社会各界联动。大赛广泛吸引全市机关干部、法官、检察官、警察、学校师生和网络主播、“网络大V”、律师等各行业人员参赛,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电视台等单位教授专家现场评赛,广大网民围观看赛。大赛从初赛、决赛,再到第二届启动,活动贯通全年、覆盖全面,持续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2024重庆市首届“互联网+故事”普法大赛决赛现场
三、经验体会
针对老百姓上了网、爱刷短视频的实际,新时代网络普法需积极探索突破传统普法模式,注重运用互联网创新开展普法。一要注重树立“网络普法靠人民、为人民”工作理念。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仅仅依靠执法者普法远远不够。大赛实践启示我们,在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基础上,要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树立“人人普法人人受益”理念,引领构建“广泛调动基层创作产品、网民互动交流、网络社交传播”的普法格局,不断拓展普法的广度、深度、参与度,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二要注重轻量化呈现、故事化表达。当前,网络普法面临优质普法短视频生产成本较高、数量不多、精品难见,以及“业余导演+群众演员”水平不高等难题。大赛实践证明,在《网信说法》等视频演绎基础上,变“演故事”为“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弥补视频语言信息密度低的缺陷,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实现以“讲”意赅、以“讲”取胜。三要注重运用网络传播流行形态。在大赛策划阶段,我们深入研究自古以来普法工作的传播规律,无论是古代的“铸刑于鼎”、印刷传播,还是近代的电子传播、当代的数字传播,都是运用当时的“最佳载体”。在普法大赛中,充分运用央媒、市媒、县媒、商业媒体、自媒体等数字传播平台,持续推出电子海报、电子图文等数字传播产品,特别是开设“渝E普法·与您同行”话题,发布系列内容故事化、故事冲突化、冲突直白化的普法视频,吸引广大网民驻足观看,全网累计阅读量3298万人次,成为重庆普法的热议话题。
参赛选手讲述《小心套路花》 故事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