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安徽站”启动仪式
一、总体思路
为全面展示安徽网络法治建设成就,安徽省委网信办以“全国网络普法行·安徽站”为契机,积极探索网络普法新模式,突出“三个结合”、紧扣“三类对象”、抓实“三大载体”,坚持做好“普网络法”和“用网络普法”两篇文章,实现多元化、品牌化、专业化网络普法,全方位展示安徽省网络法治宣传的多彩场景,让法治的春风借助网络的力量吹进千家“皖”户。
二、措施成效
(一)突出“三个结合”,积极探索网络普法新路径
始终坚持效果导向,持续创新方法手段、拓宽渠道载体,不断提升网络普法吸引力。一是线上与线下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线上常态化开设网络普法专题专栏30多个,活动期间推送各类稿件1500多篇、阅读量超亿次。线下建立16个省级网络普法示范基地,带动各地同步打造普法e站、主题公园、体验场馆等51个场所,开展各类普法活动100多场,累计受众达500万人次。二是文化与普法结合。充分发挥地方文化优势,依托凤阳花鼓、黄梅戏、庐剧、情景剧等地方艺术形式,策划推出《共建清朗人人行》(黄梅戏)、《E网直前》(情景剧)、《红线》(情景剧)等9部作品,以文艺涵养法治,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让网络普法走“新”更走心。三是路径与科技结合。充分发挥安徽科创优势,运用VR全景、AI语音等新技术新应用赋能网络普法宣传,联合科大讯飞等头部互联网企业,研发AI网络普法模型,推出“庐小包”智能虚拟人,促进网络普法从单项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120多万人次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获取法律服务。依托美团、青桔、哈罗等共享出行企业,连续10天播放公益普法提示音2230多万次,打造流动网络普法宣传风景线。协调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电信企业,发送公益普法短信6832万条,让群众在“指尖上”接受普法教育。
“法治江淮行”主题采访活动授旗仪式
“安徽省网络普法e站”授牌仪式
(二)紧扣“三类对象”,持续拓展网络普法新领域
始终围绕重点普法对象,以个性化、分众化、精准化方式,拓展新领域,扩大覆盖面。一是抓住“关键少数”。把互联网法律法规纳入各级网信部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编印《互联网管理常用法律法规汇编》3000多册,收录互联网管理常用法律法规90部,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权威教材。二是贴近未成年人。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作为普法宣传重点,积极推进“网络普法进校园”活动,组织全省30多万青少年参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公益讲座“云课堂”,特邀专家学者围绕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常见问题以案说“法”、以案释“法”,提升未成年人防范意识。三是聚焦从业人员。聚焦数据安全法律制度、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政策等企业关切,开展“普法进企业”活动26场,重点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开展从业人员专题培训15万人次,强化从业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2024年度安徽网络普法成果展
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总结座谈会
(三)抓实“三大载体”,系统展示网络普法新实践
始终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凝聚多方力量,生动展示网络法治建设的鲜活场景、经验做法。一是深入推进“法润江淮”活动。开展“共筑山清水秀网络空间·法润江淮”系列活动,组织专家学者、普法志愿者等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网站,围绕防范网络沉迷、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开展各类互联网法律法规宣讲70多场,举办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50多场,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宣传资料4.7万份,直接受众100多万人次,通过网络转播等渠道间接受众达800多万人次,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二是精心组织主题采访活动。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基层社会治理等内容,开展“法治江淮行”主题采访活动,16家中央新闻网站、9家安徽新闻网站、5家重要商业网站平台,深入合肥、滁州、六安等地集中报道各地法治建设的创新举措和工作成效,累计推出《安徽:分类精准普法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安徽网络普法“庐小包”与您e路同行》等图文稿件860多篇,短视频《网罗天下安全为先》《陌生来电要警惕》等融媒体产品300余件,阅读量超2亿次。三是联动开展竞赛征文活动。系统谋划知识竞赛、作品征集、专题研究。组织“e法e同行护航新征程”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网络普法作品征集,共征集金句、海报、动漫、微视频等各类作品917件,相关作品全网浏览量超3000万次。“数智时代下的网络法治”论文征集110篇,30篇优秀论文汇编成册,有效提升网络普法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三、经验体会
(一)创新普法形式
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新技术新应用等载体,策划VR场景体验、AI普法模型、扫码学法、云展览、云课堂、节目展演、共享单车提示音等多形态普法模式,推动全民学法“零距离”。
(二)强化协调联动
始终坚持线上线下联动,线上开设专题、专栏、网页,集中展示网络普法生动实践;线下打造公交、地铁普法专线及普法公园、体验馆等,让群众体验沉浸式普法。推动省直部门与省市县协同开展网络普法“七进”活动。
(三)坚持分众分类
以分众化、精准化普法为抓手,把领导干部、青少年、从业人员等作为重点普法对象,实现了普法工作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法精准,由“漫灌”转向“滴灌”,切实提升普法实效性。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