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娈 白楚玄 《法制与新闻》记者 王泽宇
雁门关外,恒山雪边。当太阳照耀桑干河畔之际,朔州东站停靠的多辆高铁列车,相继从站台驶离,开往北京、太原、西安、成都等地。
2024年12月31日,随着集大原铁路的正式开通,朔州东站正式启运。这座崭新的高铁站打破了朔州市没有高铁的历史,让他乡游子回家的脚步更加轻盈。在春运之际,记者数次来到朔州东站,探寻这个年轻车站的故事。
“今年一定要坐坐这趟车。原本6个小时的返乡路,现在只要两个半小时了,盼着通高铁好多年了。”2025年1月27日,记者乘坐动车从北京到朔州途中,多位目的地是朔州东站的乘客啧啧赞叹。
进入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平安春运”四个大字,也是这座年轻车站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据悉,朔州东站作为太原南站和大同南站之后的山西省第三大站,其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为31.4米,站场规模为3台7线。
图为乘客们在候车大厅倚窗而立,远眺银装素裹的山峦和广袤无垠的大地。
目力所及之处,站房设计以塞外雄关杀虎口为原型,融合朔州崇福寺屋檐的造型,玻璃与铝板幕墙虚实结合,既有现代感,又彰显了古马邑文化的独特魅力。走进候车大厅内,抬头便可看到巨大的天窗,记者了解到,天窗以应县木塔木构为原型,在装修设计上,结合网架结构形态,两侧网架腹杆外露,展现了结构之美,同时将应县木塔的木构叠级进行简化,营造出层叠错落感。
在自动售票机前,记者遇到了数位专程来取纸质车票的旅客。其中一位笑着说:“虽然现在都是电子票了,但第一趟列车的车票,值得珍藏。”
不同于乘客的“打卡”心态,对于铁路工作者而言,能为在家乡的铁路线服务,心中既欣喜又深感责任重大。
2025年2月3日,随着春节假期步入尾声,多地陆续迎来返程高峰,记者再次来到朔州东站。
下午3时左右,朔州东站进站口人潮涌动,旅客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准备踏上新年的旅途。安检口前,工作人员手持金属探测仪,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一位旅客的行李;多位“太铁志愿者”穿梭在人群中,帮助旅客拿取行李、解答问题,引导旅客有序通过安检。
在站台外,守护同样不停。人头攒动的朔州东车站,执勤民警在寒风中巡逻,确保站内外的安全。
“报告!停车场有旅客因停车问题发生纠纷,请派警力处置!”1月27日,对讲机里突然传来安保人员的声音。“收到!你们先安抚好双方情绪,我们马上就到!”朔城分局公交派出所所长蔚祥立即赶赴现场处置。
回到警务室进行调解时,蔚祥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大过年的,吵了半天口渴了吧?先喝杯热水……”他用幽默与温情,和同事一起成功化解了这场纠纷,也让记者感受到了基层工作者在春运中的智慧。
“春运期间,朔州东站预计发送旅客50余万人次,面对庞大的旅客出行需求,我们结合今年春运特点,通过对朔州东站站区进行24小时数据收集,实时掌握站区治安动态和客流变化。”朔州市公安局朔城分局副局长田春介绍道,“我们还会同铁路派出所,对停车场、站台、旅客候车室等地进行全天候巡查,切实加强对人员密集区域的巡逻密度和频率,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让旅客真实感受到民警就在身边。”
朔州东站工作人员们的用心服务,收获了乘客们的一致好评。
在候车大厅,正在候车的旅客赵锋感慨地说:“我是第一次来朔州东站,感觉这里的服务非常周到。志愿者们不仅帮助我们拿行李,还耐心解答我的问题。”赵锋还特别提到了位于站内二层的环岛服务台,“那里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服务和信息,真是让我感到很方便。”
在站台上,记者遇到了正准备乘车的旅客白辰浩。他告诉记者:“我之前一直在外地工作,经常需要往返。这次春节后返回工作地,是第一次来朔州东站,进站、候车、乘车都非常顺畅,感觉家乡的发展真是越来越好了!”
“优质服务践于行,平安春运始于心”的巨大标语矗立在候车大厅的大窗两侧,这既是朔州东站对每一位乘客的承诺,更是保障春运安全决心的体现。
透过候车大厅的大窗向外望去,在塞上清澈的蓝天下,承载着无数旅客的归乡梦,更见证着时代变迁与进步的列车,一辆辆轻快驶出。不远处山丘上未消融的积雪,与如疾风般在蜿蜒绵长的轨道上飞驰的列车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昔日的“走西口”早已从风尘仆仆演变为便捷通畅,“杀虎口”上呼啸而过的朔风应和着奏响三晋大地的时代乐章。
图为朔城公安科学安排执勤警力,在朔州东站广场、售票厅、出站口及周边等重点部位,加大检查巡逻力度,维护治安秩序,切实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和震慑力。(朔州市公安局朔城分局供图)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记者,亦为一名归客,我有幸见证了朔州东站的首个春运盛景。这座崭新高铁站的建成,不仅创造了历史,更成为无数外出者归乡梦的起点。从北京到朔州的动车上,我听到乘客们由衷地赞叹:“盼了这么多年,高铁终于通了!”这句话的背后,是人们对新时代交通快速发展的感慨,也是对家乡美好未来的祝愿,承载着太多的惦记与期盼。朔州东站的首个春运,让我看到了新站新貌背后的温度与力度——有设计者、施工者的匠心,有旅客对家乡的眷恋,更有无数“错峰团聚”服务者的温情和坚守。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