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颖 见习记者 胡建霞
图为公益律师李瑞(左一)和刘贺(左二)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赵颖 摄
“我想咨询房屋过户的事儿都不知道该找谁,这回公益律师到家门口帮我把办理流程捋得明明白白,心里踏实多了。”手里拿着几份零散的材料,咨询完法律问题的王大妈向律师连声道谢。
春节临近,虽是天寒地冻,但在北京市朝阳区甜水园东里小区的露天广场上却有些热闹。1月21日,“公益律师进社区 法律服务送到家”活动在此举办,看到小区微信群里的通知后,很多居民闻讯而来。面对群众咨询的关于婚姻家庭、遗产继承、邻里纠纷、劳动争议等方面的问题,律师进行了针对性的解答。
“我姐姐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也无法独立表达意愿。姐夫上个月突然去世,他们的小儿子前几年已故,大儿子想尽快把我姐姐的房子过户到他名下。但他长期在外地,就让我帮着办,我实在是一窍不通啊。”王大妈看着手上仅有的几份材料一筹莫展,和上海功承瀛泰(北京)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李瑞说。
“听说还得交税费、公证费、评估费,办理手续费也不低吧?我们手里证件保存不齐全,有些证明已无法取得,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办理。”王大妈补充道。
看着满头华发、愁容满面的王大妈,李瑞先是安慰道“别着急”,随后给出建议:“您姐姐病情较重,首先要考虑她日常生活、医疗费用、住所有保证,是否需要监护人代为办理手续。她的小儿子已去世,需要考虑他有无合法继承人,是否存在转继承情况……”针对王大妈的疑惑,李瑞进行细致分析,建议她与家人充分沟通后,再结合实际需求作决定,并把办理房屋过户流程、可能涉及的手续费用一一列出。随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活动现场,不少群众拿着房屋买卖合同、房屋租赁协议、借条、劳动合同等前来咨询。律师们一边查阅材料,一边为他们提供修改建议和风险提示,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
家庭,是老人晚年生活的温馨港湾。老人安享晚年,离不开家人的日常陪伴和关心爱护,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看似是一件继承纠纷,往往牵扯到医疗、财务、监护等多重考量。”李瑞说,“只有把理说透、把情讲开、把法释明,才能让群众受益,带来实实在在的法治获得感。”
春节前后,电信诈骗、养老诈骗、网购诈骗、非法集资等案件多发。“在春节前夕开展活动,就是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到便捷的法律服务,为群众答疑解惑,防患于未然。”李瑞说。
与“事后维权”相比,律师们更注重“事前预防”。
“不要轻信‘包治百病’‘免费体检’等说辞,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或到正规医院核实;在婚恋关系中,要提防‘闪婚索钱’‘借钱投资’等异常经济往来行为,不能轻易转账、汇款……”在随后进行的“常见诈骗陷阱”专题普法环节中,律师通过“角色扮演+案例讲解”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当前常见的诈骗手法,如网络红包骗局、代管养老金骗局、黄昏恋骗局等常见诈骗套路,为群众送上“防诈锦囊”,让群众做到对骗局能识别、不参与、敢揭发。
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表示赞同。上海功承瀛泰(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贺在讲完上述骗局后,反复叮嘱道:“不管对方给您多少保证,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轻信、再核实、不转账’,如遇到可疑情况,要多与子女商量或立即报警,守好自己的‘养老钱’。”
“看完律师们的‘沉浸式普法’,我才知道身边潜藏着这么多诈骗套路。”张大妈连连感叹,“以后再遇到这些诱惑,一定要擦亮眼睛防上当!”
刘贺告诉记者:“我们前期和社区居委会沟通,对辖区老人可能遇到的诈骗类型做了调研。老年人普遍缺乏辨别力,更容易被‘亲情牌’‘感情牌’或‘健康牌’打动,我们开展普法活动就是要让老人们知道具体风险在哪里,如何辨别诈骗,如果遇到诈骗,该如何处理。”
“老年人获取信息渠道相对较窄,容易给不法分子钻空子。这种面对面的普法宣传对于老年人来说针对性强、效果更好,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他们解决‘烦心事’‘糟心事’,让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深植群众心中。”李瑞说,“我们还将陆续开展送法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普法活动,用专业知识夯实法治之基,让更多群众‘学得到、看得到、用得到’,为助力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不仅连接着千家万户,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此次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律师打破以往“坐堂式”法律服务模式,走到群众中来,走进群众心里,帮助群众将“糊涂账”算成“明白账”,将烦心事办成舒心事,解了百家难,暖了百家心,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获得感,为群众送上满满烟火气的“法治年货”。
当法治精神根植于民心,公平正义便会在千家万户绽放绚烂之花。
编辑:韩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