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走基层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荣 李文茜
1月21日傍晚时分,强烈的阳光逐渐褪去,广东省深圳市蛇口赤湾集装箱码头刮起微凉的海风。一艘马耳他籍的“埃图瓦勤”轮船静静靠泊,岸边红色吊机频繁作业,将一辆辆大货车运来的集装箱夹到空中,再一一转移到船上。
刚刚结束船体检查的蛇口边检站移民管理警察刘洪洲站在巨轮边上,指着一个角落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看!上个月我就是在这发现夜鹭的,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码头遇见国家保护动物。”
刘洪洲清晰地记得,那是一只深褐色的鸟,有着尖细的长嘴,浅绿色的双脚闪着金属般的光泽。“它的脚受伤了,窝在地上非常不起眼,但我还是一眼看到了,赶紧带回勤务室,联系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接走了它。”
在偌大的港区里,除了忙碌的吊机、堆成小山的集装箱,还有许多超60码时速飞驰的大货车。如果没人及时发现,这只夜鹭的结局会如何,刘洪洲不敢想象。不过,他很有信心,“我们总是能发现这里的蛛丝马迹。”
刘洪洲所在的执勤五队负责蛇口集装箱码头、赤湾集装箱码头、妈湾港等港区的巡查监护任务,海岸线长达40公里。仅2024年下半年,五队查获违法违规案件6宗6艘次,查堵港区安全隐患9项。
除了巡查港区,及时发现查处各类突发事件,刘洪洲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开展上下轮、进出港船员的人证对照、行李检查等工作。
随着天色渐暗,刘洪洲回到勤务室简单用过晚餐,着手准备巡查所需装备。20时,刘洪洲和队友在夜色中驱车来到赤湾码头13号泊位,这里正停靠着一艘马绍尔群岛籍轮船。
图为刘洪洲(左)和队友开展登轮检查。
几十米高的舷梯倚着船体,身着救生衣的刘洪洲双手紧握栏杆,小心翼翼地一步步登上舷梯,到达船舱。今天是一名中国籍船东要下船,人证对照无误后,刘洪洲仔细检查行李箱内物品,全部核查没有问题后,登记放行。
“警官,快过年了,大晚上辛苦你们了!”接过证件后,船东笑着道谢。刘洪洲听了,连忙笑着回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祝你们新春快乐,平安顺遂!”
简单的对话,成为一天下来忙碌工作的调节剂,刘洪洲不由觉得有些暖心。谁知两人刚说完,对讲机传来指示:“7号泊位新加坡籍轮船1名船员申请下船”。
对于这样的工作节奏,刘洪洲早已习以为常。蛇口港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集散中心和中转口岸,2024年港区吞吐量达1800万余标箱,驻守在此的蛇口边检站以5.2万的年出入境船舶查验量稳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2%。
深夜来临,港区依然繁忙不息,不时有载满集装箱的货轮停靠,吊机在空中高速运转,大货车在地面往来穿梭,不远处便是灯火璀璨、高楼林立的前海自贸区。刘洪洲和队友微小的身影在码头移动着,不时用手电筒照向不易察觉的角落。
“到了后半夜,铁打的人也容易犯困。”刘洪洲说,蛇口港区40多公里全线巡逻下来,至少得两个多小时。不论是车巡、步巡时注意避让货车,还是巡查港区重点部位,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一轮24小时充实而忙碌的勤务结束后,刘洪洲看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碧蓝的海面上,港区洋溢着勃勃生机,不由想起18年前来蛇口的情景。那时刘洪洲军校毕业来深圳工作,从小在内陆城市长大的他第一时间去了蛇口海边。
“没想到我从看海人,变成了守海人。”刘洪洲笑着说。
记者手记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在1979年隆隆炮声中建起的蛇口港,历经40余年的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转运中心之一。繁华背后,是蛇口边检站移民管理警察矢志不渝、昼夜不息的坚守,确保港区的通关顺畅和平安稳定。
越是深入港区,越发感觉在体量巨大的轮船、集装箱、货车之间,个人身躯之渺小。可身着警服的“刘洪洲”们,迈着稳健的步伐在港区巡查、登轮检查,在月色映照下,拉长的身影显得越发高大、令人敬仰。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