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媒体视角下的中国仲裁30年

万学忠:探讨仲裁初心使命 凝聚仲裁共识

2024-12-31 16:27:3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制日报社编委、法治网总裁万学忠

8月3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30周年纪念日。

今天论坛的一幅标语让我印象深刻:“探讨仲裁初心使命,凝聚仲裁共识”。《法治日报》持续记录了30年中国仲裁发展史上的筚路蓝缕,高歌猛进。目前可以查询到关于中国仲裁的最早的新闻报道,就来自于《法治日报》。

回望历史,中国仲裁经历了30年的不平凡发展,当今天的第三代仲裁人进入仲裁界的时候,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仲裁大国。但在30年前,刚起步的中国仲裁事业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甚至还需要骑着自行车去进行宣传推广。

那时,在一次采访过程中,我在原国务院法制办第一次“邂逅”了仲裁法,并很快意识到这部法律的特殊意义——它意味着一个制度的新风、时代的清风,随之我便开始撰写第一篇关于仲裁制度的新闻。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走进了位于北京天坛北门附近的北仲,时任北仲秘书长王红松详细介绍了仲裁的优越性。这是《仲裁——打官司不进法院》这篇稿件中的一段话。新闻发布在《法治日报》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热线几乎被打爆。现在很多人知道仲裁有各种特点、功能,但在当时,绝大部分人对仲裁还很陌生。为了更形象地宣传仲裁,我从审理仲裁案件不用去法院这种新颖的角度,用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宣传仲裁,让大家对仲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仲裁——打官司不进法院》这篇文章刊发后,北仲的电话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很多人打进电话来进行咨询。面对这种强烈的需求,《法治日报》专门开辟了仲裁专栏——仲裁百草园。

“仲裁制度的发展一定会从仲裁百草园变为仲裁百花园,最后发展到仲裁百果园”。这是我30年前的原话。30年来,中国的仲裁事业朝着这个方向一路走来,如今的仲裁已经不只是百花了,而是已经结出了更加丰硕的果实。

2004年,我在仲裁法颁布10周年之际撰写的另一篇文章《让仲裁融入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提出了第一代仲裁人的概念。文中我这样写道:“这是第一代仲裁人骄傲的时刻,10年,征途中洒下汗水,拼搏中铸就辉煌,展望中满怀豪情。”10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宣传仲裁法律,推行仲裁制度,提高安全质量,构建仲裁文化,竭力打造一个富有公信力的仲裁大国。当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仲裁法颁布20周年时,法制日报社联合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了20年仲裁公信力论坛,同时致敬20年仲裁人的坚守。“20年,乌丝变成了白发,挺直的腰板有了弧度,但你们对仲裁的理解与热爱,依然蒸腾着青春的气息和昂扬向上的激情,这正是仲裁人最宝贵的品格——坚守。坚守是一种机缘,坚守是一种选择,坚守是一种信仰,坚守是一种品格,你们是中国仲裁事业的奠基人,你们是中国仲裁事业的领路人,你们更称得上是中国仲裁事业的脊梁”。在今天的中国仲裁界,有无数人坚守了30年,向你们致敬!

30年来,各仲裁委员会自创立之初,就牢固树立了创一流仲裁委员会、公正及时审理案件的信念,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仲裁员在办案中表现出的公正廉洁的作风、高效优质的水平带给社会一缕怡人的清风。

仲裁机构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参与社会治理,深度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我认为,这既是仲裁界的“枫桥经验”,也是中办、国办《关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见》的具体实践。所以,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评价今天的仲裁人和仲裁机构呢?在我看来,正义立场、国际视野、爱国情怀、专业能力、奉献精神,应当是每一位仲裁人的素养。而作为一家优秀的仲裁机构,它的角色定位应当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靓丽名片、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前沿法律问题的学术讲堂、法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构以及法治建设的专家智库。


编辑:薛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