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徐珺:推广电子可转让记录 助力全球数字化跨境贸易

2024-12-30 10:00: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2024年9月26日,第十二届中国仲裁周期间最高规格的盛会--2024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中国-中东北非仲裁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简称“贸仲”)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简称“联合国贸法会”)、国际商事仲裁机构联合会(IFCAI)、中华全国律师协会(ACLA)共同主办。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跨越时代的国际仲裁”,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仲裁法律界、公司实务界、学术界中外专家围绕“融合时代:共筑全球仲裁同心圆”“变革时代:聚焦国际仲裁新发展”“数字时代:拥抱万物智联新趋势”三个议题发表主题演讲,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探索国际仲裁未来发展方向,共商新时代国际仲裁友好合作新路径。来自国内外主要仲裁机构的代表、法官、仲裁员、律师、学者及工商界人士500余人现场参会,来自10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3万人次在线关注或收看。

在“数字时代:拥抱万物智联新趋势”第三个议题中,研讨嘉宾深入探讨了仲裁在数字时代中如何拥抱万物智联新趋势,特别是跨境电商、智慧物流、能源转型等产业发展带来的争议解决新需求,人工智能、万物智联等新技术对提高仲裁效率和透明度的影响,并建议在充分关注数字化发展的同时坚持仲裁保密性和公正性原则。 

以下内容是国际商会全球银行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副主席、联合国贸法会第六工作组(《可转让货物单证》公约)国际商会观察员徐珺在“数字时代:拥抱万物智联新趋势”议题环节发表演讲内容节选:

首先,介绍一下《可转让货物单证》公约草案制定的背景。在国际贸易中,可转让货物运输单证主要包括海运提单和可转让多式运输单据,不包括铁路、公路、以及空运单据。可转让货物单据在跨境贸易融资中对企业和银行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为企业增加授信渠道、优化财务管理、便利商品在途买卖,可以帮助银行加强授信管控、增加风险缓释手段、扩大融资能力、增强风控手段。

铁路运单运输物权化面临很多挑战。一是法律/规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国际铁路法律体系是不一致的。二是铁路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存在多种不同的运单,铁路技术标准不统一。三是配套机制方面,比如说缺少质押担保登记,行程跟踪等配套机制。

目前推动铁路运输单据物权化有两种路径:第一种是赋予铁路运单权利凭证属性,但这在法律效力方面存在瑕疵。欧亚间铁路货运受到国际铁路运输政府间组织(OTIF),以及铁路合作组织(OSJD)两大铁路组织两种不同法律制度的管辖,而且这两种法律都没有支持铁路运单物权化的条款。我国民法典中权利凭证也没有提及铁路运单。目前解决思路是修改国际铁路运输规则,或创设新的具有权利凭证属性的铁路运输单证。例如铁组正在由中国牵头在制定铁路物权运输单据。

第二种是采取铁路运单加上多式联运单据,两单并行使用模式,避免触及现有铁路规则,但是不足之处是没有国际公约的强制性约束力。各国国内的法规也是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创设国际公约,并改革相关各国的国内立法。

基于中欧班列企业的需求,2019年6月,中国首次在联合国贸法会提出解决铁路运单非物权凭证问题的立法提案。贸法会认为这个提案对世界贸易,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贸法会在第53届会议上提请秘书处筹备一项新的可转让多式联运单证新国际文书的制定工作。

从2020年开始,贸法会秘书处启动立法准备工作。2022年,该专题分配给第六工作组。目前采取的是双轨制模式,而且准备采取公约的模式。公约草案定稿大约预计是在2025年完成,提交联合国大会通过,一旦通过将开放给各国签署。

公约草案现在确立的基本原则是不影响现有国际公约,或者是国家法律,以及相关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下的权利和义务。公约草案现在拓展到包括所有运输方式,原来只是提到铁路,同时适用于多式或者单式运输方式。

可转让货物单证允许两种产生模式:模式一是在运输单证上加注遵循公约的声明,将运输单据转换为可转让货物单证。第二种模式是在运输单证之外另行出具可转让货物单证,两单并行。

可转让货物单证的签发人是与发货人订立运输合同并履行合同责任的任何运输运营人,不论是否承担运输。

公约草案还专门设立了电子货物记录章节,与联合国贸法会《电子可转让记录示范法》(MLETR)协调统一,并且针对可转让电子货物记录的特性做了具体的规定。

电子可转让记录在全球数字化跨境贸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推动的挑战。国际贸易严重依赖纸质单据,每年全球大约有40亿份文件在贸易系统中流转,造成了高成本、低效率、安全性低、灵活度欠缺、不环保、容易发生欺诈等问题。电子可转让记录可以极大促进电子商务和贸易便利化,提高传输速度和安全性,允许重复使用数据,并可通过智能合约来自动化某些交易,促进贸易便利化可持续发展。

但电子可转让记录的推广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实质性进展缓慢、法律法规滞后、统一规则欠缺、数字孤岛、数字鸿沟,数字安全性等等。

国际商会发现,电子可转让记录立法在全球发展非常缓慢,不能顺应数字时代,阻碍了数字贸易普遍接受。

以海运提单为例,国际贸易中海运占比达到80%以上,但全球电子提单的占比很小,从1998年起步开始,2020年占比仅有0.1%,2021年为1.2%,2022年2.1%,到现在只有大约3%到4%。

国际商会发现,除个别国家外,各国的电子提单法律地位均极不清楚。目前电子清单没有国际立法,而《可转让货物单证》公约草案中的电子可转让货物记录也涵盖了海运方式,引起了海运界的高度关注。

下面介绍一下中国自2022年以来的铁路运输单据可转让数字化实践。这是铁路部门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发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提单签发、流转、提货等功能,并基于此开展配套的金融服务创新。

再分享一下我们开展的联合国贸法会《可转让货物单证》公约草案试点项目实践。中国银行在7月22日落地全球首单试点工作,采取了双轨制的模式。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广电子货物记录的试点工作,但是发现比纸质单据推广面临更多挑战。

电子可转让货物记录应用的推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国际组织、国家和行业均需投入,从立法改革、贸易协定、行业标准、行业倡议、行业实践等各方面予以推进。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