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第十二届中国仲裁周期间最高规格的盛会--2024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中国-中东北非仲裁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简称“贸仲”)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简称“联合国贸法会”)、国际商事仲裁机构联合会(IFCAI)、中华全国律师协会(ACLA)共同主办。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跨越时代的国际仲裁”,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仲裁法律界、公司实务界、学术界中外专家围绕“融合时代:共筑全球仲裁同心圆”“变革时代:聚焦国际仲裁新发展”“数字时代:拥抱万物智联新趋势”三个议题发表主题演讲,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探索国际仲裁未来发展方向,共商新时代国际仲裁友好合作新路径。来自国内外主要仲裁机构的代表、法官、仲裁员、律师、学者及工商界人士500余人现场参会,来自10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3万人次在线关注或收看。
在“融合时代:共筑全球仲裁同心圆”第一个议题中,研讨嘉宾围绕共同推动区域仲裁法治建设、促进争议解决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加强机构间合作与协调、通过规则和制度创新消除隔阂、提升国际仲裁透明度达成了广泛共识,倡议全球携手共同应对国际仲裁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内容是贸仲仲裁院副院长解常晴在“融合时代:共筑全球仲裁同心圆”议题环节发表演讲内容节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国际形势动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科技进步、产业变革、新兴经济体再次崛起、区域化合作展现新机方兴未艾。这些时代变革也使国际仲裁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方面,“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金砖国家等多双边和区域化合作产生了旺盛的跨境仲裁需求,“区域化争议”和多双边协定下争议正在整合、归拢传统跨境争议的业务格局。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涌现的多元背景的市场主体加剧了国际仲裁中语言、文化和法律实践的冲突。以今天论坛聚焦的中国、中东北非地区为例,这些国家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不仅语言、文化传统有巨大差异,而且所属法域包括了大陆法系、普通法系、伊斯兰法系,还有我们的中国法治体系。因此,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适应多元市场主体的需求,是国际仲裁界共同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国际商事仲裁的初衷和其核心生命力本就在于为不同法域、地域的当事人提供趋同的规则、融合的操作,公平、高效、便利地化解纠纷,因此,最好的和唯一的答案应该是求同存异,共同寻求国际仲裁的融合发展。
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涉外仲裁机构,近70年来,贸仲始终立足国情,接轨世界,重视多元市场主体对包容、便利和国际化的中国仲裁服务的需求,不断进行规则和实践的创新与完善,基金拓展与国际仲裁界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做到包容并蓄、融合发展。下面就和各位分享几点思考:
第一,保持仲裁规则的国际趋同性。
贸仲从1956年设立以来,先后实施了10部《仲裁规则》,始终与国际仲裁的最新发展同步,保持着贸仲规则的国际趋同和先进性。今年,贸仲第10版《仲裁规则》实施,修订和增补30余项内容,在结合贸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多份合同仲裁、合并仲裁、追加当事人、早期驳回、第三方资助等等国际仲裁的最新发展成果。除中英文版本外,我们近期将推出七个其他语种的正式版本,为全球当事人适用提供便利。
第二,重视国际化仲裁员队伍的建设。
贸仲为保障仲裁高质高效,贸仲坚持以仲裁员名册为基础,现有在册仲裁员1881人,其中外籍及港澳台地区仲裁员591人,来自14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仲裁员队伍的全球化布局。同时,作为名册制的补充,贸仲《仲裁规则》还特别约定当事人可以约定在名册外选定仲裁员。2022年,贸仲全球仲裁员倡议,呼吁贸仲全球仲裁员秉持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凝聚团结合作共识,坚守公平正义信念,推动仲裁创新发展,探索多元化争议解决最佳实践。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第三,支持和鼓励当事人就差异先行达成合意。
中国同样是传统独特和深厚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有中国仲裁当事人参加的国际仲裁都会发生语言、文化和法律传统上巨大的冲突。因此,贸仲在规则和实践中都会鼓励当事人利用好意识自治原则,在必要时就仲裁关键事项作出特殊的约定,从而使他们在争议发生前就能通过谈判就他们之间差异和冲突自行达成利益平衡的和议。贸仲规则特别提示性地规定,“当事人约定将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但对其仲裁规则的有关内容进行变更或约定适用其他仲裁规则的,从其约定”。在仲裁语言、仲裁地、仲裁庭的组织方式上,规则也多次强调“当事人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从贸仲近年来所受案件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跨境合同,双方当事人通过增加特殊的约定,成功地达成提交贸仲解决纠纷的合意。以2023年为例,贸仲受理的645件涉外案件中,93件约定适用英语或中英双语;136名外籍仲裁员由外方指定或由贸仲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共同约定而指定,有22件案子中,当事人约定在仲裁员名册外指定仲裁员,当事人约定适用的法律有10多种,包括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巴基斯坦法、蒙古法、俄罗斯法、文莱法、伊拉克法,还有的合同中约定适用IBA证据取证规则和由贸仲按照《联合国贸法会仲裁规则》提供管理等等。
第四,提倡融合的审理方式。
中国是受大陆法影响更多的国家,仲裁员在程序控制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证据披露、交叉盘问在传统的国内案件中鲜有出现。贸仲仲裁形成了高效的特点,数据显示,从仲裁通知的发出到结案,国内案件平均6.6个月,涉外案件8.4个月,同时作为国际仲裁服务的提供者,贸仲始终关切境外当事人基于不同的法律传统,需要对公正实现路径的不同诠释和展现。因此,根据贸仲《仲裁规则》的规定,仲裁庭既可以采取纠问式,也可以按照对抗式审理案件,实践中更多情况下呈现仲裁庭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融合式的审理方式。
贸仲还颁布了仲裁员案件审理方式的指引,引导和倡导仲裁庭灵活应用国际上常用的程序令,问题清单,时间表,庭前会议,审理范围书等等方式审理案件,提升仲裁审理的质效。
贸仲还在参考中国民事诉讼中的有关证据原则和IBA《仲裁取证规则》的基础上,创新发布了《贸仲证据指引》(以下简称《证据指引》),例如:第7条规定了一方当事人可请求仲裁庭指令对方当事人出示某一特定书证或某一类范围有限且具体的书证,以及仲裁庭驳回书证出示请求的理由。根据第17条的规定:“原则上,证人和专家应出席庭审,并接受安排其出庭的一方当事人的“询问”和对方当事人的“盘问”。质询程序由仲裁庭主持,仲裁庭可对询问或盘问的时间加以限制。仲裁庭可限制当事人提出某个问题,或告知证人、专家对某个问题无需作出答复。仲裁庭可随时向证人、专家提问等等。为此,这样一部体现中外融合,体现着效率与公正有机统一的这样一部证据规则,更多的在贸仲仲裁实践中得到应用。新版仲裁规则明确规定“仲裁庭可自行决定全部或部分适用《证据指引》”。
此外,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是贸仲的创举和长期保持的程序特色。2023年的数据显示,贸仲因和解撤案或依和解协议作出裁决的案件高达1400多件,约占结案总量的30%。而且我们也欣喜注意到,这个在国际上饱受争议的东方智慧,现在越来越得到了国际仲裁界的认可和吸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国际仲裁界的融合发展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国际标准,坚持各自仲裁中的真正具有价值的经验做法,并使之发言光大,终将是推动国际仲裁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第五,探索新技术的共享共通。
贸仲不断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在线立案、视频庭审、电子送达、电子文件交换平台、速录等等,都已经在贸仲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2023年,贸仲网上立案1804件,占总立案量超三分之一,网上开庭1631次,占总量近三分之一,为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当事人提供视频庭审便利。贸仲2024版《仲裁规则》明确规定仲裁文书可优先采用电子送达、网上视频开庭、裁决书电子文本、电子送达等内容,切实回应了数字时代的要求。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国际仲裁的价值被不断的开发出来,我们相信,未来全球仲裁资源共享的目标实现将不会再拘于语言、时空和费用的阻碍,这必将推动一场全球范围仲裁市场的深度连通和变革。
最后一点是推进国际仲裁的深度合作,刚才王承杰秘书长就最近一段时间内相关工作做了总结,我就不再重复。我倒是想请大家回顾一段非常打动到我的一个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贸仲与美国仲裁协会共同创立了“联合调解”的程序,并且有历史的记录。1977年,贸仲和美国仲裁协会就通过各自指派数量相当的仲裁员担任调解员,首次成功地联合调解了中国纺织品大企业和美国很著名的棉花合作社,在一个棉花迟装费争议的案件,那个案件金额高达240万美元,通过联合调解得到了一个圆满的解决,可以算是国际仲裁合作史上的一个创举,也使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前辈在50多年前,就在努力为推动国际仲裁界的合作而不懈地努力。
这张照片是我们贸仲历史的照片墙上的其中一张,其中是刚刚故去的贸仲前主任,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前院长任建新同志在主持的一个开庭,我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我执着地认为这个就是中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个调解,为什么呢?迹象很清晰,中方和左右两方当事人,手上都有燃烧着的香烟,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历史瞬间。
今天,放眼全球,贸仲在与全球80多家法律仲裁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又牵头形成多项合作协议,合作机制,并且在机制下不断开展务实的活动,努力为中外仲裁界、律师界、企业界、学术界开创合作交流,研讨培训的平台。今天中东北非仲裁高峰论坛,无疑是共同开辟区域合作新路径的又一个最好的例证。
国际仲裁的持续进步离不开融合发展的力量。未来,贸仲愿意继续与国际仲裁界一道,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努力缩小不同法域、不同的地域在思维、意识和操作上的差异,加快国际仲裁法律文明的交融共进,探索更加适合多元化当事人需要的国际仲裁新实践。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