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刘臻:仲裁裁决可执行性问题分析

2024-12-30 10:35: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2024年9月28日,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青年仲裁论坛暨第十二届“中伦杯”国际商事仲裁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北京成功举行。本届论坛吸引了百余位法官、律师、企业法务、各地仲裁机构代表、学者、本届征文大赛的获奖者代表和广大青年学生线下参会,近6000名观众线上收看论坛直播。

论坛设置了专题讨论环节。第二个专题讨论围绕“仲裁裁决的域内外执行:基于全流程、各视角的探讨”这一主题进行。

以下内容是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臻的发言节选。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刘臻)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关于仲裁裁决可执行性的观察和讨论”,我会从律师视角进行补充。

坦率地说,从客观角度我们的仲裁是分为几个环节的,“请、仲、裁、认、执”,程序互相密切关联,又缺一不可。今天这个话题相关更多的是“认”和“执”这两个方面,“认”的角度因为有像我们陈教授刚才讲的《纽约公约》(即《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还有像毛律师讲的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这些规定。“认”这个事情在内地而言,据我们观察是越来越容易的,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层报机制,多数域外仲裁裁决的案例都是可以在中国得到承认或者是认可的,特别是像最高法最近发布了6例支持中国香港仲裁裁决的案例,虽然这个案件都非常复杂,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取决于一个认可的结果。

可执行性问题在实践当中是有两个维度的。2022年《民事强制执行法》出了一个草案,里面就明确了5种执行依据,包括和仲裁相关的,一个是中国仲裁机构根据中国《仲裁法》作出的仲裁裁决,还有中国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境外仲裁裁决,这两种执行依据如果要执行的话是要满足两个条件的:第一,有明确的权利义务主体;第二,有明确的给付内容。

对于这个事情现实当中是有司法解释的,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仲裁裁决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有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可以裁定驳回执行申请的,大家注意这里用的是“驳回”,而不是“不予执行”的概念,因为不予执行跟撤销仲裁裁决的理由是基本一致的。但是除了那些常见的撤裁、不予执行的理由以外,其实到了执行阶段我们也可以再思考一下,能不能通过这些理由去驳回执行申请;同时这个法条里面规定的对于驳回执行的权利,对于法院而言是“可以”,而不是“应当”,法院对这个有非常多的自由裁量权。

现实当中权利义务不明确,有的裁决案件里面只约定了谁享有权利,没有约定谁承担这个义务,这种就没办法执行。第二种像金钱给付计算的具体金额无法计算这种,常见的是像利息,有时候有些当事人只请求相关期间的利息,但是对于利息计算的方式没有明确。第三种像交付的特定物不明确,这个更加多,比如说一些不动产,这就给这个执行带来了非常多的困难。后面行为履行的标准、对象、范围、期限等等也都是参考因素,因为时间原因就不过多展开了。

如果说执行的给付内容不明确,我们作为当事人有哪些救济途径?怎么去完善?

第一个,申请复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执行仲裁裁决的司法解释,如果一级法院到中院驳回了执行申请,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法院、高院申请复议。

第二个,要求仲裁庭补正仲裁裁决或者作出澄清。这个也是有相关法律依据的,但是现实当中会存在很多的困难。

第三个,重新仲裁。这个重新仲裁是作为最后的手段,现实当中其实难度更大。

这里有三个建议:第一个,沟通机制,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审判与执行工作协调运行的意见》。

第二个,对于律师来说要回到仲裁的起点来思考这个问题,撰写仲裁请求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可执行性问题,要把权利义务写清楚,要把特定例外也给理清。

第三个,最后还是要回到合同,因为很多可执行性的问题不是法院跟仲裁庭和律师能解决的,而是合同义务条款本身就不具备这个可执行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请、仲、裁、认、执”这5个程序理想的状态是“五位一体”,如果说执行达不到一个理想的情况,会影响前面审理的程序,希望能通过相关的沟通机制完善,最终实现情有可仲、仲有可裁、裁有可执。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