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钟莉:“另一个自我理论”“公司集团理论”在仲裁协议效力扩张实务中的应用

2024-12-30 10:30: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2024年9月28日,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青年仲裁论坛暨第十二届“中伦杯”国际商事仲裁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北京成功举行。本届论坛吸引了百余位法官、律师、企业法务、各地仲裁机构代表、学者、本届征文大赛的获奖者代表和广大青年学生线下参会,近6000名观众线上收看论坛直播。

论坛设置了专题讨论环节。第一个专题讨论围绕“审慎或激进: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去向”这一主题进行。

以下内容是汇仲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钟莉的发言节选。

(汇仲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钟莉)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去向”,我作为国际仲裁实务律师,这是我们在实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我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基于我在国际仲裁的实践分享两个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第一个是“另一个自我理论”,第二个是“公司集团理论”,公司集团理论,注意是公司集团,不是集团公司。这两个理论在国际仲裁中我们常常遇到。严格来说,这两个理论其实都参考了合同法项下的公平善意原则。

其中我想简单做一个区分,另一个自我理论,强调的是一个主体躲在另外一个主体的背后,利用前面的主体来实施行为,实现不公正的目的或者是进行欺诈,这个时候要刺破公司面纱,使得躲在后面那个自我承担责任,国际仲裁理论我们指的是将仲裁协议延伸到躲在后面的那个自我。

公司集团理论,考量的是一个公司集团内部多个公司主体,包括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姊妹公司等它们的共同行为,一个是考虑公司结构内部,以及考虑集团公司、内部的公司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愿不愿意接受仲裁协议约束的一个意思表示。如果能够看出这样一个意思表示,公司集团内部其他公司没有签字的也要受到仲裁协议的约束。

首先,“另一个自我理论”成立的观需要符合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两个主体之间有紧密的关联,通常见到的就是母子公司的情况;第二个是两个主体之间要么存在严重的人格等同,要么存在非常严重的控制关系,要么是完全的控制;第三个要件就是这个等同或者控制关系是为了实现不公正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实现欺诈。虽然这个理论我们在国际仲裁中经常见到,但是我们也知道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这个理论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是批评的声音,不予接受它。但是有些国家认为,“另一个自我理论”在突破仲裁协议相对性方面,在国际上正在逐渐获得认可。

我们再来看一下“公司集团理论”,这个理论和另一个自我理论非常类似,都涉及公司的独立性,而在这个理论项下,就像我刚才介绍的,如果要认定公司集团内部其他公司也要受仲裁协议的管辖,它有一个考量标准,就是说公司集团内部的其他公司也参与了合同的订立、协商、谈判、履行或者终止,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构成这么一个要件。所以在公司集团理论项下,常见的构成要件有:第一,公司集团内部的其他公司参与了合同的谈判、履行和终止;第二,没有签字的这些公司也对签字的这家公司实施了一定的控制和影响,从而表达了他们愿意去仲裁、愿意接受仲裁条款的意愿。但是和另一个自我理论一样,公司集团理论在不同国家接受程度也是不一致的,我们也看到过案例,因为不接受这个理论从而拒绝执行相关对他的裁决。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这两个理论。“另一个自我理论”主要集中关注的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一个主体是否利用了另一个主体,躲在他的后面。

而“公司集团理论”更加关注的是公司的架构、集团内部的架构,以及内部公司是否通过他们的行为,比如说对合同的谈判、参与、履行表达了想要受仲裁协议约束的一种力量。

所以这两个理论都在突破仲裁协议的相对性和公司的独立性,但是他们分析的关注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