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郝文婷:仲裁协议约束公司股东的规则探讨

2024-12-30 10:30: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2024年9月28日,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青年仲裁论坛暨第十二届“中伦杯”国际商事仲裁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北京成功举行。本届论坛吸引了百余位法官、律师、企业法务、各地仲裁机构代表、学者、本届征文大赛的获奖者代表和广大青年学生线下参会,近6000名观众线上收看论坛直播。

论坛设置了专题讨论环节。第一个专题讨论围绕“审慎或激进: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去向”这一主题进行。

以下内容是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郝文婷的发言节选。

(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法官 郝文婷)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仲裁协议约束公司股东的规则探讨”。基于仲裁协议的相对性、法人人格的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以公司缔结的合同原则上应当只对公司有约束力,对未在合同签字的股东原则上是不应当具有约束力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在仲裁司法审查过程中,两类型案件其实都会涉及这个问题,在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中会有债权人主张债务人,尤其是未注销的债务人股东应当受仲裁协议条款的约束。

在特定的案件里,当事人会提出裁决认为合同是和公司签订的,但是仲裁裁决把控股股东作为案件的当事人,此时,当事人认为撤裁的理由就是申请人和控股股东之间没有仲裁条款。对于这类问题,目前仲裁法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有必要思考。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恪守既有原则可能会损害合同相对方的合理预期,不利于仲裁协议的维护。

从三个维度来考虑仲裁协议效力扩张至公司股东。

第一个维度,仲裁的基石。仲裁合意的体现方式,传统的意义上认为,体现方式就是书面的,但其实对于合意的认定有另外两个层面:一是对合同签订履行过程的考察,来考察缔约方的合意。二是缔约方没有参与合同履行但是有法律规定或者有事实和证据足以能够推定他知晓合同的签订,在没有相反意思表示的情况之下,也应当推定他接受仲裁条款的约束的意思表示。这个观点从学理上来说应该是公平合理的期待原则,法院或仲裁机构对于仲裁协议书主体主观范围的认定应当符合各方主体的合理预期,保证当事人的合理权利,同时又不能扩大他们的不合理利益。

第二个维度,公司法人否认情形下实际缔约主体的认定。从公司法的角度,如果债权人认为股东滥用股东权利,否认法人人格,而要求股东承担责任,这个时候承担的是一个侵权责任,没有办法从侵权责任来推定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存在债权合意。但是从合同角度,尤其是针对分享的这个案例来说,从合同法的角度来说,从仲裁合意的角度探讨,公司只是形式上的一个主体,可能控股股东,唯一的股东或者其他主体是缔约的主体,探讨实际的合同主体应该受仲裁条款约束的情况之下,其实是可以认定他受仲裁条款约束,尤其是合同相对方本身也同意仲裁,这个时候可以认为各方有仲裁的合意。

第三个维度,实体上权利义务的承继使仲裁条款一并移转判定,对于签字方来说,如果签字方主张的合同实体权利义务是完全来源于合同或者大部分来源于合同,签字方本身就了解仲裁条款,他自然应当受仲裁条款约束。相反如果认为签字方不应该受仲裁条款约束反倒是违背了仲裁的合意,有违公平。对于非签字方来说,如果非签字方是承继人,如果单纯认为他不知情为由而拒绝仲裁,那将损害签字方的利益。而且如果说非签字方不知情,可能会给他带来程序上的不正为由,所以如果以非签字方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单独有仲裁协议为条件,来判断仲裁条款是否一并转移,可能更好地衡量各方当事人的权利。

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简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公司注销的时候,尤其是在旧公司法时代,承诺承担债务的股东应当受仲裁条款协议的约束。

第一,仲裁协议认定既有明示的,也就是书面的,也可以采取默示推进的方式。

第二,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股东明知有债务未结清而注销债务,根据原有公司法的规定,股东要有清理债务的义务,这个时候如果说本身股东的行为就违反了公司法的规定,若因此而导致仲裁协议不再适用,将导致股东因违法行为获得不合理的惩治性利益。

第三,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是独立的,有独立性,独立性的原因是为了维护仲裁协议的效力。但公司注销以后,股东基于承诺表示承担公司在合同范围下的债务仲裁条款一并移转,将有利于整体合同目的的实现,维护纠纷解决方式的安定。

进一步推演认为,在认定仲裁协议约束股东要思考的规则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约束股东是例外,不受约束是原则。第二个方面,无论什么情况下判断,都应当以仲裁协议为基准,而不考虑是否有书面的形式,实际的履约主体也应该受到仲裁行为的约束。第三个方面,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不应当必然作为割裂实体权利义务承继和仲裁协议条款一并移转的理由。

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第一,关于公司注销。在这种情形之下无论注销的事由是什么,公司注销就意味着主体资格的消灭,只有当股东有承担权利义务意思表示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仲裁条款的一并移转。新《公司法》第240条规定,股东在公司简易注销时,对是否存在债务做不实承诺的应当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既已就承继的债务,我个人认为这个时候也应当认定他承继了仲裁条款。

第二,关于股东代表诉讼。我认为股东代表诉讼本来他的程序权利就来源于公司,股东代表诉讼我觉得是可以受仲裁条款约束的。

第三,针对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和母子公司,在这种情形下我认为应当回归到真实的意思表示主体是谁,如果能够认定意思表示的主体,这个时候我认为真实意思表示的主体是有受仲裁条款约束的基础的,所以他应当受到仲裁条款的约束。

总之,对于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问题,我想应该采取审慎但是适度宽松的态度,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支持仲裁的同时,也应当平衡和保护好各方主体的程序性利益。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