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张旗坤:适度扩张可以提高仲裁的有效性

2024-12-30 10:30: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2024年9月28日,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青年仲裁论坛暨第十二届“中伦杯”国际商事仲裁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北京成功举行。本届论坛吸引了百余位法官、律师、企业法务、各地仲裁机构代表、学者、本届征文大赛的获奖者代表和广大青年学生线下参会,近6000名观众线上收看论坛直播。

论坛设置了专题讨论环节。第一个专题讨论围绕“审慎或激进: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去向”这一主题进行。

以下内容是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旗坤的发言节选。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张旗坤)

最初看到仲裁协议效力扩张题目的时候,以我自身参与仲裁实务工作的经历,我觉得不可能扩张,因为仲裁庭和仲裁机构无法突破法律对仲裁的授权和法院包括外国法院的司法监督,但议程出来以后,我发现要讨论的是去向审慎或者是激进,我觉得可以激进。

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是指仲裁协议为未签署仲裁协议的人产生法律约束力,今天我们讨论它的去向,就是讨论仲裁协议效力应否涉及仲裁协议签署人以外的人,或者说在可适用的法律框架下仲裁协议的效力可以涉及到哪些未签署人,也就是仲裁协议应对未签署过仲裁协议的人或者哪些未签署仲裁协议的人发生效力的问题。

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是商事仲裁中非常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不仅在国内仲裁方面,而且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也是如此。通常仲裁协议扩张往往基于国内法上有关实体责任承担的规定而主张的,而未充分考虑程序法上有关仲裁协议的相对性、仲裁协议是否达成等要求,仲裁协议通常仅在签署仲裁协议的人之间有效,不对非签署人发生法律效力,除非国家法律有明确的规定,这里法律的明确规定是指法律对仲裁协议非签署受仲裁协议约束的规定的具体规定,而不是实体法上有关责任承担的规定。

分离合并和法定继承、债权转让,在以上情景下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受让人拒绝外,现行我国的司法实践是认可仲裁协议效力可以扩张。目前广泛讨论的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情形,刚才几位发言人都讲到过,此外我还看到了代理人签订的这些情形,在担保人、债务人加入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扩张到加入人等。

我们从这些可能扩张的情形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因为法律的规定使合同的权利义务发生移转或变动,受让人是否也相应地受到原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约束?现有的司法实践也有承认仲裁条款扩张的为数不多的案例判例,但不具有普遍性。也有地方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规则规定的仲裁条款扩张的情形,认为分公司签订的仲裁协议可以扩张到对公司或其他分公司也有效,也不具有普遍性。

我认为,在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下,仲裁协议的效力不应扩张。如果讨论它的去向审慎或激进,我认为仲裁机构和仲裁庭在立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后续执行所面临的风险。

对于学者和仲裁实务人士,我认为应尊重并鼓励其基于仲裁实践的发展,研究仲裁协议适当扩张的情形,并希望能从司法人员能够理解的角度、听得懂的角度提出有理有据的研究结论,供他们判案参考,并为最终看到有更多的判决承认扩张提供理论依据,逐步促进司法实践对适度扩张的认可,并为立法者最终认可提供参考。

我认为法院可以激进,刚才听了郝法官的发言,我觉得法院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现有支持扩张的规定就是来源于司法实践和仲裁法的司法解释,期待有管辖权的法院、有情怀的法官们加大支持仲裁的力度,能根据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准据法,充分行使解释仲裁协议解释法律的权利,积极探讨并认可仲裁协议的适当扩张,为最终通过仲裁一站式解决所有相关主体的争议纠纷创造条件,提高争议解决效力,并以此帮助法院解决分流诉累。

目前,关于扩张的规定仅见于司法解释,未来对扩张的直接支持依然来源于法院,中外都是如此。因此,需要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一起推动,特别是法院的法官群体。期望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可以适用扩张的情形。在此方面,有限的法律依据仅体现为仲裁的专门立法。因为我国加入《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即《纽约公约》)时,《纽约公约》规定的仲裁协议限于书面的仲裁形式,如果扩张可能与此产生不一致。因此,只能依赖法官解释法律形成支持判决或进一步上升为支持扩张的更多司法解释。

中国仲裁的发展特别是国内仲裁的发展,近30年来有目共睹,法院对仲裁的司法支持功不可没,希望继续扩大支持,适度扩张仲裁协议的适用,以此助力通过仲裁一站式解决相关纠纷,推动仲裁的发展,并减轻法院的诉累。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