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和北京市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青年仲裁论坛暨第十二届“中伦杯”国际商事仲裁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北京成功举行。本届论坛吸引了百余位法官、律师、企业法务、各地仲裁机构代表、学者、本届征文大赛的获奖者代表和广大青年学生线下参会,近6000名观众线上收看了论坛直播。
以下内容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的开幕式致辞节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杜焕芳)
第一个大背景,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对于当下包括仲裁人才在内的法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急迫性,特别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第二个大背景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于法学教育来说也提出了一个直接的命题,这个命题就是进一步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
第三个大背景,2022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部署在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四地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我想仲裁中心的建设应有很多需要去配套的东西,其中一个当然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包括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看到今天参会的人员结构非常好,相当于构成当下推进中国仲裁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一个共同体,那对于我们青年仲裁人来说,在这三个大背景下,怎么去推进这个工作?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我们整体的教学实践体系的更新问题,知识的更新问题。现在的体系可能是实体法为主的,可能是程序法为主的,但相互之间不搭界的。程序法不仅要把仲裁人才的培养与特定的领域结合起来,比如说金融、科技、知识产权,特别是有关社会治理、环境、企业有关的领域,还要把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但是在当下的教育体系里面,这两个课程也好,教材也好,实际上是很难把它有效地融合起来的,所以这个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包括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更新对我们实务性的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实践导向。要以实践为导向培养法治人才,要强化实践导向,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需大量引入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实习实训等内容,做一些课程化改革。我觉得这才能符合现在关于法学教育里面实践导向的理解。
第三,基础性的师资队伍。因为现在法学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在师资队伍里,专业的队伍跟兼职的实务导师队伍能不能有效地融合起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的师资队伍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要素,所以该怎么去打造?我觉得政府可能要大量地去推进,特别是在国际仲裁机构,中国籍仲裁员的比例可能要进一步提高。尽可能让我们的老师能够有机会去接触社会、接触实践,从而能够让他把接触到有关实践的问题释放到我们的具体课程教学里面去。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