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特约评论员 王春晖
11月20日,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美丽的浙江乌镇隆重开幕,本届峰会以“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2024年是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提出10周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视频致贺,从创新、安全、普惠三个维度提出了“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的美好“数字未来”,为引领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擘画了更加美好的蓝图,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应当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自主创新领导体制,强化网信技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网信产业技术体系,形成网信技术的持续供给能力,重点完善金融财税支撑、国际贸易战略布局、综合型网信人才培育、网信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等制度环境。在本届“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黑科技”云集,特别是AI算法模型、数据算力、场景应用以及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数字乡村、网络安全等,展示出更多“数智”前沿技术和创新应用成果。
网络空间的稳定和安全是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网络环境保障。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的核心要义是,网络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人民福祉的最根本保障。只有构建良好的网络空间秩序,才能实现我国网络强国建设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我国正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在保障网络与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使数据价值最大化,已然成为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目前,数字空间的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全方位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屏障刻不容缓。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并强调要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建设。首先,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技术具有高渗透性、高融合性特征,能够应用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且与多领域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的技术领域和应用场景。世界主要国家均在加紧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我国迫切需要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健全新发展格局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举国体制,加强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国家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效能的提升。其次,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复杂度逐渐提升,为有效应对多变、复杂的网络攻击和数据安全威胁,构建可信可控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对数字中国的建设至关重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构筑了保障数字中国安全的法治基石,下一步要逐步完善上述法律的配套规定和标准,重点布局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以及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等管理制度和标准等。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是人类文明向数字文明时代演进的关键标志。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全球范围内共征集到230余项案例,经专家评选,13项理念契合度高、国际影响力大、包容普惠性好、展示形式丰富的精品案例最终入选并进行了发布。比如蚂蚁集团的“建设全球领先风控科技,护航小微企业高质量跨境发展”案例,基于大模型的多智能体风控解决方案,帮助小微企业提升跨境贸易体验。2021年起,世界互联网大会连续4年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用生动的实践展现全球互联网领域强大的创新活力,讲述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的生动故事,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双聘教授,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网络与数据法学研究部主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编辑:迟明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