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至8日,第四届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在福建厦门举行。本届论坛由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ICDPASO)主办,厦门市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承办,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协办,法制日报社、亚洲多元争议解决研究院(AIADR)、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支持,主题为“法治保障改革 开放促进发展——以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服务保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来自法务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200余名海内外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
主论坛环节由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海昆主持。九位出席会议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发表主旨演讲。现将他们的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以下内容是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深圳国际仲裁院理事长沈四宝的主旨演讲节选。
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深圳国际仲裁院理事长沈四宝
四年来,海丝中央法务区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海丝中央法务区特有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和发展成果,尤其在政治站位、制度供给、理念创新、理念传播等方面显示了它的特色,所有这些在法务界、商务界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下面我想借此机会谈谈如下具体的感想:
四年来,海丝中央法务区始终能够围绕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中心任务来开展法律服务,每次大会都站位高、中心议题鲜明、措施规划能落实能落地。
海丝中央法务区率先提出的“法商融合”理念已经日益成为业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福建省委、省政府能对“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出深刻理解,并从中提炼出“法商融合”的理念,这体现了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创建者们理论上的成熟以及对法律和商业之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理念经过四年的努力,在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实践,结出了硕果。
海丝中央法务区正在形成一个内外联动、相互赋能、合作共赢、安全高效的涉外法治体制,我国境内境外双循环战略需要我国对涉外法治服务更好地实施内外联动、相互赋能以达到合作共赢之目的。所谓内外联动,就是一项境外项目,通过法务区使境内外法律服务相互联系,共同完成;所谓赋能,就是境内外法务人员赋予对方各种资源:包括市场资源、人才资源、法务资源,使法务区成为组织调配境内外法律服务资源的中枢。
当前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一般处于谈判的主动地位,就像四十年前外商到中国来进行谈判落实项目的时候,他们处在主动地位,卖方市场,具有较强的实力优势。因此可以做到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把法律服务引进来,引进到法务区,从而达到内外联动,合作共赢的目的。当然,合作共赢必须以相互赋能为基础,相互赋能则是以合作共赢为前提,我觉得法务区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把海丝中央法务区打造成能够为境内外新质生产力提供法律服务的优选地、首选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牢牢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作出一系列前瞻性部署、创制性安排,并要求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规范标准以及新颖的法律服务。作为一直走在涉外法治建设前沿的海丝中央法务区,完全有能力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质生产力呼唤优质的法律服务,而优质的法律服务会让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在这集聚,而法务区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打造自身的新质生产力,我认为这也是海丝中央法务区面临的一个新任务。在这方面,谁走在前面,谁就占据竞争的制高点,谁就有机会成为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优选地、首选地。
要把海丝中央法务区打造成一流的国际法务区,就要有国际一流的境内外法律服务机构和一流的法律团队进驻,要尽可能多的吸引国际一流的专业人士在法务区集聚。因此,我认为法务区要继续创造条件,真正使优秀人才能“进得来、留得住、有奔头”,因为吸引人才一直是海丝中央法务区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最后,我衷心祝贺,海丝中央法务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持续创新,持续发展,把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法律服务机构和优秀人才的聚集地、涉外法规及制度的供给地,同时使其成为“0+1”创新思维的诞生地和传播地。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