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至8日,第四届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在福建厦门举行。本届论坛由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ICDPASO)主办,厦门市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承办,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协办,法制日报社、亚洲多元争议解决研究院(AIADR)、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支持,主题为“法治保障改革 开放促进发展——以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服务保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8日上午,作为论坛活动之一,由中国政法大学“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主办,法制日报社、法治网作为媒体支持的2024年“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发布会举行。
发布会设置了圆桌访谈环节,法制日报社编委、法治网总裁万学忠主持圆桌访谈。山东省青岛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邓焕礼,君合律师事务所管委会成员、合伙人周辉,华商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执委会主任曾铁山,福建省律师协会副会长、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涂崇禹,泰和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林啸五位嘉宾受邀参加了圆桌访谈。
以下内容是福建省律师协会副会长、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涂崇禹在2024年“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发布会圆桌访谈环节的发言节选。
“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一方面是方兴未艾,已经超过十年了。二是暗流涌动,机遇和挑战并存,目前来看似乎是挑战,其实是机遇,特别是对大型律所来说,是蓝海。
在去年的法律服务交流会上,我们有36家企业,包括福建的律所,都提供了很好的法律服务展示。现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当中,有24个国家,我们设立了相关的法律服务机构,也就是说中国的律所已经“走出去”了,还扎根下来了。
现在我们讲厦门是国际争端解决的优选地、国际仲裁的新目的地,这些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另一方面,暗流涌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地缘政治风险都在加大。另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法域比较众多,现在我们在多法域同时保持合规建设、一站式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对我们法律行业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不稳定性增加,人才还是不够的,我们对法律人才的国际化以及国际法治观的培养还是很稀缺的,这方面需要加强,包括法律基础方面,还有很多的挑战。
需求哪里来,人才哪里来,提几个小建议:一个是人随事走,人随业走。我们法律服务业还是要跟着产业,跟着价值链走。为什么现在能谈论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产业已经“走出去”了。我们有机会适用中国的法律,有机会用中国的律师,我们的产业需要法治的声音。在人随业走的情况下,要加快和产业链的合作。
另外我们自己的法律也要成为产业链,我们需要一站式订单式服务,人家需要的是解决方案,不需要我们提供法律建议。
第二,除了这个产业链,企业合规的培养,包括海外多领域投资的培养和投资的前瞻引导是必要的,发现需求,提供需求,满足需求。
第三,一定要善用共建资源,可以做领头羊,可以做牵头人,要善用共建各国的资源。还有直面AI挑战,现有线上服务,现在有技术实现的可能、可及性更高。
第四,资源用什么,大家用起来之后可以信息共享。服务不管是所内的链,还是“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的链,这个链条的资源,特别是判例、法律资源分享。
最后,一定要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国际法治观,超常规的培养。短期来看,我们还要善用国内文化特色资源,我们对一些涉外法律服务,特别是仲裁、调解,能够体现中国文化和智慧,双向奔赴的方面,可以做一些努力。
编辑:武卓立